年货随想文/许桂林

拂晓报 2021-02-10 10:29 大字

今年的冬天,雨下得少,雪也下得少。就有老年人说,干冬湿年,缺油少盐。实际上,这是指的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以前的岁月。那时候城里人买什么都是计划供应,农村就更别提了,风雪交加的淮北年关之夜,一家人能在一起吃上一顿杂粮为主的团圆饭就不错了,哪还能去办什么年货!

最早的“年货”据记载应该是一种驱赶凶煞的神器。里面放的是一种叫作“年”的凶兽的肉。逐渐的演变成了今天各类的祭祀品和吃喝玩乐的过年享受。回想我在农村插队的岁月里,每每一到年关,和每一个知青一样,也是忙着准备些土特产带回上海去。从七十年代初插队到安徽至今四十多年了,每年回上海探亲,几乎都是大包小包,气喘吁吁,把安徽宿州的土特产往上海搬。

那年月,在我看来,农村的土产品都是年货,只要是土特产就都带着。比如红芋干、高粱面、玉米面、花生、黄豆、香油什么的,搞得好还可能有一块生产队分得的一大块猪肉。那年月,什么都要票,上海也不例外,所以带回去的东西看着很多,累了一路,到家后亲朋好友一分也就寥寥无几了。虽然少,亲朋好友依然是感谢不尽。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老百姓的生活真的是一年一年地好起来了,每年过年我往上海带的年货也变得丰富起来,也就是说,品种年年都有了提高。农产品基本不带了,代之以麻油、花生、粉丝之类的宿州的土特产。依然是气喘吁吁的,累了一路,到家后亲朋好友一分,也一样地寥寥无几。大家感谢着,却少了往年的兴奋,都说,以后别带这些东西了,又重又累的。这些东西上海也有的!

今年依然如此,进了腊月,又意味着快要过年了。“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事实上,我们这座城市的老百姓哪天不在过年啊!过年对孩子们来说,远远没有去玩一天电脑更有吸引力了。大街小巷很是热闹,商店、超市里人头攒动,各类促销的广告、彩旗迎风飘舞,时不时地还会有零星的电子鞭炮响起。菜市里更是熙熙攘攘,鸡鱼肉蛋、蔬果瓜菜,人们在里面挑挑拣拣,讨价还价,真的是好不热闹。

这种时候,空气里就充满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年味儿。

现在,我回上海过年,年货真的是越来越难挑选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上海的家人对我的年货早已不再像当初那样地稀罕了。我曾经就试着带一些上海没有的而我们当地特有的产品。比如符离集的烧鸡、夹沟镇的香稻米、栏杆镇的牛肉、大店镇的卤兔肉、汴河镇的咸鸭蛋,甚至华夏的白酒等等。一开始上海的亲友们倒也品尝得津津有味,但很快就会对我说,以后不要再带了啊,很重的。这些东西上海的超市里菜市里都买得到的!一开始我还不相信,后来跑了几个上海的大超市,还真的在里面发现了符离集烧鸡和夹沟的香稻米!

尽管如此,每年春节我回上海,总还是想着带些年货回去。我对自己说,一年了,总不能空着手回去吧?于是,我就专门带些宿州高滩或者包庄产的青萝卜、包装好的公式汤料、还有一些酱豆子什么的。出人意料的是家人及左邻右舍们对青萝卜却是赞不绝口,说是又甜又脆,可惜每家只能分一两个。他们也不怕我太累了,嘱我以后过年回来多带些,说上海滩吃不到这样的萝卜。我就说,你们吃不到的东西多着呢。比如一种知了猴,学名叫“蝉”,我们的方言叫“喋了猴”,是一种高蛋白低脂无公害的高级营养品,饭店里动辄要卖上百元一份,是一种所谓的贵族菜。可是当我带回去后,家人或朋友们看着盘子里金黄色的“喋了猴”,往往吓得没有一个敢动筷子,怀疑着这个真的能吃吗?

现在的电商更是不得了,你坐在家里,全中国天南地北的年货你动动手指就全部给你送到家里了,这真是过去的梦想啊,如今是梦想成真!中华民族几千年必办的年货已经不是年货,而是成为老百姓常年的生活食品了。就连爆竹,城里也禁止燃放了。对联也很少有人用毛笔写了,代之的是一些邮电保险等商业部门自己印刷的“福”字和对联宣传品。 

年年过年,年年还必须过。今年,我还能给上海的家人带些什么年货呢?!

新闻推荐

埇桥区教体局严查寒假期间违规办班补课行为

埇桥区教体局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