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有怪动作,警惕抽动障碍 专访市立医院儿童康复保健科副主任侯媛媛
频繁挤眼、吸鼻子、清嗓子、扭头、做怪相……有这些怪动作的孩子可能常常被家长和老师误以为是“调皮捣蛋”而施以打骂和责罚。其实,孩子可能患上了抽动障碍。那么,什么是抽动障碍?抽动障碍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进行治疗?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宿州市立医院儿童康复保健科副主任侯媛媛。
记者:什么是抽动障碍?
侯媛媛:抽动障碍是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的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短暂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抽动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障碍。抽动障碍患者中,男孩更为多见。
记者:抽动障碍的病因有哪些?
侯媛媛:抽动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中以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的病因研究最多。该障碍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脑器质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记者:抽动障碍患儿有哪些临床表现?
侯媛媛:短暂性抽动障碍的孩子主要临床表现为,简单运动抽动,通常局限于头、颈、上肢,少数可出现简单发声抽动。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为,一种或多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不同时存在。其中以简单或复杂运动抽动最为常见,部位多涉及头、颈、上肢。发声抽动明显少于运动抽动,并以清嗓、吸鼻等相对多见。症状相对不变,可持续数年甚至终身。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抽动障碍中最为严重的一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发展的多部位、形式多种多样的运动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同时存在。该障碍症状一般起始于眼、面部单一运动抽动,时有时无,以后逐渐发展到颈部、肩部、肢体、躯干的抽动,并持续存在。
记者:目前,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侯媛媛: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另外,还有神经外科治疗。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分为针对抽动的治疗及针对伴发障碍的治疗。开展心理治疗时,患儿症状无论轻重如何,往往易受精神创伤、情绪波动或学习负担过重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心理行为治疗是药物治疗外非常必要的补充。心理行为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等。不仅要帮助患儿和家长正确认识抽动障碍,正确看待和处理好所遇到的问题(如同学的耻笑等),改善患儿情绪,增强患儿自信。还要帮助患儿家长和老师理解患儿疾病的性质和特征,获得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正确教育、耐心帮助。此外,习惯逆转训练、放松训练等对治疗抽动障碍也有一定帮助。需要注意的是,日常要合理安排患儿生活,不要使其过度兴奋、紧张劳累、感冒发热等,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记者:抽动障碍的预后怎么样?
侯媛媛:短暂性抽动障碍预后良好,患儿症状在短期内逐渐减轻或消失。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预后也相对较好,虽症状迁延,但对患儿社会功能影响较小。而抽动秽语综合征预后较差,对患儿社会功能影响较大,需较长时间服药治疗才能控制症状,但停药后症状易加重或复发,大部分患儿到少年后期症状逐渐好转,但也有部分患儿症状持续到成年,甚至伴随终生。
记者:当孩子出现哪些表现时,家长要引起重视,同时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侯媛媛:当孩子出现面部肌肉抽动,如频繁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耸鼻、做怪相等;头颈部肌肉抽动,如频繁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以及躯干部肌肉抽动、上肢抽动、下肢抽动、喉部肌肉抽动等表现时,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本报记者 刘春艳
■医生名片:
侯媛媛,主治医师,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现任宿州市立医院儿童康复保健科副主任、省健康管理联盟专业委员会委员、皖江儿童生长发育专科联盟委员、市健康素养巡讲专家。从事儿科工作10多年,先后前往省内外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并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康复、保健交流学术活动。对于儿童矮小症、性早熟、营养性疾病、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脑性瘫痪、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各种脑损伤后康复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20日上午,市政协五届三十六次主席会议召开。市政协主席许广斌主持会议。市政协副主席马红钟、魏建华、张生、赵...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