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脑瘫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专访市立医院儿童康复保健科副主任侯媛媛
小儿脑性瘫痪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伤残情况,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那么,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病因和临床表现有哪些?如何进行治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宿州市立医院儿童康复保健科副主任侯媛媛。
记者: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
侯媛媛:小儿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脑发育早期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缺陷,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性瘫痪小儿有时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情绪障碍等。
记者: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是什么?
侯媛媛:引起小儿脑性瘫痪的原因有很多,可发生在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但存在这些病因的患儿并非全部发生脑性瘫痪,只能将这些因素视为可能发生脑性瘫痪的危险因素。产前因素包括,父母近亲结婚、有智力低下家族史、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母亲孕期用药史、射线暴露史、孕期感染、多胎妊娠、先兆子痫等;产时因素包括,异常分娩、胎儿窘迫、出生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早产、过期妊娠、低出生体重、4000克以上巨大胎儿等;产后因素有,新生儿期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意外受伤、吸吮无力、喂养困难等。以上这些情况都有可能会导致小儿脑性瘫痪。虽然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很多,但并非每个患儿都能找到病因,大约有四分之一的脑性瘫痪患儿目前还找不到病因。
记者: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侯媛媛: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类型、受损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即使同一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也不尽相同。虽然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但脑性瘫痪小儿大多都有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等四种表现。脑性瘫痪小儿除运动障碍外,常合并其他功能异常,大约有一半的患儿合并有智力低下,尤其是痉挛型四肢瘫及强直型最常见到,不随意运动型合并智力低下较少见到或程度较轻。癫痫也是常见的异常情况,痉挛性脑性瘫痪偏瘫型大约有一半患儿合并癫痫。不随意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合并癫痫较少见。脑性瘫痪患儿还常合并斜视、屈光不正或偏盲等视觉异常。听觉障碍也常可见到,尤其是核黄疸所致的脑性瘫痪。行为障碍、语言障碍也常可见到。
记者:目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方法有哪些?
侯媛媛:小儿脑性瘫痪一定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婴幼儿运动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家长一旦发现孩子运动异常,应尽早加以纠正,容易取得较好疗效。按照小儿运动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促进正常运动发育,抑制异常运动和姿势。利用各种有益手段对患儿进行全面综合治疗。可以开展功能训练,如躯体训练、技能训练、语言训练等。根据患儿病情,开展矫形器应用、针灸及按摩、物理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需要注意的是,脑性瘫疾的康复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住院治疗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许多治疗需要在家庭里完成,这就需要家庭训练和医生指导相结合,共同制定培训计划,评估训练效果。
记者:当孩子有哪些表现时,家长要引起重视,同时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侯媛媛:首先,小儿在出生前、出生时及出生后,发现有脑瘫的高危因素。如怀孕期感染、风疹、严重妊高症,小儿出生时窒息,早产儿,严重黄疸,小儿出生后颅内出血等情况时家长们就要提高警惕,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并及时到医院随访。另外,早期脑瘫患儿一般过分安静,主动运动少。小儿在出生后哺喂困难,如吸吮无力,哭声弱或多哭,易受惊吓。出现异常的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如双手屈指内收,双拳紧握,前臂内旋,头颈后仰等。运动发育落后,如3个月到4个月大的小儿俯卧位不能竖头或抬头不稳,4个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撑负重,扶站时以足尖着地或两下肢过于挺直、交叉等。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本报记者 刘春艳
■医生名片:
侯媛媛,主治医师,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现任宿州市立医院儿童康复保健科副主任,省健康管理联盟专业委员会委员,皖江儿童生长发育专科联盟委员,市健康素养巡讲专家,从事儿科工作10多年,先后前往省内外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并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康复、保健交流学术活动,对于儿童矮小症、性早熟、营养性疾病、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脑性瘫痪、发育迟缓、智力低下等各种脑损伤后康复治疗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新闻推荐
178名大学生参加征兵体检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学生应征入伍积极性明显提高
本报讯优秀青年立志从军,热血男儿精忠报国。1月8日,宿州市高校大学生征兵体检工作启动。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来自...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