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序《宿州方言与童谣》□王贤友

拂晓报 2019-11-06 14:27 大字

说来也巧,我和文化大家沈敏特先生正在策划“让孩子唱自己的歌”的活动时,宿州民俗研究中心马庆洲老师来电,让我为他们呕心三载编撰的《宿州方言与童谣》“说几句”,正好就汤下面,说说我对方言和童谣的认识以及对这本书的阅读快感。

童谣是人自出生后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形式,而方言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语言。如果将二者结合起来,毫无疑问,是典型的地域文化,是具有魅力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这种靠口口相传的、极接地气的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与记忆,丰富着人们对故土、故乡的牵挂,然而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文学形态快速被边缘化,像一位耄耋老人,在色彩更加浓烈、旋律更加昂扬的信息化媒体面前,渐渐变得羸弱、衰败。伴随多少代人成长历程的传统方言和童谣难道真的到了不得不踏上末路的窘境?我和沈敏特先生都认为,即是在媒体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方言、童谣依旧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其在史料考证、语言艺术分享及观念导向等方面有着非常珍贵的价值。那么,《宿州方言与童谣》的每一位参与者不正是这样认为的吗?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实践着,他们就是文化的自觉者、守护人。

宿州的方言、童谣既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更是建设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搜集、整理、出版这些生存在历史中的文化,其目的不是仅仅要回到“历史”,而是要站在其肩膀,建设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现代生活,建设更加科学、更加美丽的现代文化,这,就是《宿州方言与童谣》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我通过这书本上的方言、童谣,深切地感受到那些岁月、那些生活的难忘,也深深地感受到简单纯真即是快乐、要懂得感恩与知足,热切盼望将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方言、童谣传递给现在精神孤独、备受宠溺的孩子们,通过童谣的学习和诵读,让物质条件优越时代的他们去感受、感触和思考。这正是《宿州方言与童谣》存在的理由。

我以为,方言、童谣在语言艺术手法上的造诣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借鉴意义的。《宿州方言与童谣》首先表现在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上。每一个人物通过各种不一样的动作引出下一个人物,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强烈,这样的童谣不但富有童趣,吸引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也能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夸张的想象力和幽默诙谐的表现方式,也是方言童谣很显著的特点。

我还需要说的是:方言、童谣的结晶《宿州方言与童谣》的文化导向价值。童谣的受众是儿童,但创作者往往是成年人,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夹杂些许祈愿、劝诫、道理等,这个特点在方言童谣中更为突出。因为旧时儿童生活、学习的形式比较单一,书籍资源也比较匮乏,因此大部分儿童最初接触到的教育形式都是童谣。在《宿州方言与童谣》中,那些以和谐的音韵和娓娓道来的节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德,像一泓洁净的清泉,涤去现代人的灵魂的浮躁。

古人云:“童子歌曰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方言、童谣是民间文学中一朵灿烂的花蕾,润泽孩子的语言天赋、开启他们的内心世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其在现代社会中应该像一位精神矍铄的智者和长者,时时点醒我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我以为:方言、童谣,是按孩子的智力发展规律在经行文化消费,这涉及教育这个大命题……

新闻推荐

宿州市政府领导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

本报讯11月4日下午,副市长马杰来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开展情况。市文化和旅游局有...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