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引领 ■周静雅
多年前的某个傍晚,当我看到欢腾的江河闪耀着浪花,不舍昼夜地奔向浩瀚的大海,我的心胸豁然开朗。
那时,正值我检察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挫折期,因为对一条法律解释的理解不透彻,在公诉席上遭到辩护人的强力“围攻”,满面通红又无比尴尬的我从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五年积累的自信瞬间溃堤。就在这时,李祥林科长却将一次参加高级别业务培训的机会给了我。在上课的业余时间,我独自沿海岸线徘徊,李科长微笑而坚定的眼神又出现在面前,同着义无反顾流入大海的江水,渐渐汇合成一个笔直的方向,信念的力量再次灌注我的双腿。
“忠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准则,许多同志认为这容易做到,有一颗忠心就够了,岂知,法律业务不精湛,忠诚就成了一句口号。”李祥林科长经常说这句话。经过了这次挫折,我才有了切身体会。科班出身、思维活跃、领导重视,这一道道光环曾让我沾沾自喜,忘了学无止境的老话,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自信”也是空虚脆弱的。
1997年,我慕名考入检察院。实习期,我有幸被分配在时任反贪局长的李祥林手下,由他亲自调教,他关爱下属,我也亲切地喊他“师傅”。每每在讯问室里参与一场场较量,亲身感受远赴千里追踪取证,正义感、挑战性,甚至还有那么一点虚荣,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热情,“我要将青春献给反贪事业”,并将这句话写在台历上。
实习期满,我却被分到了公诉科。“相信我,公诉是更适合你的职位。即使你仍想回到反贪,也应该先在公诉岗位上历练。”面对李局长微笑而又坚定的眼神,我对自己半信半疑。
我和李局长真是有“师徒缘”,两年后,因为工作需要,他从反贪局长调任公诉科长。他的管理很严格,对上下班纪律、卷宗的装订等细节都毫不放松;他培养了一支“公诉科女子小合唱队”。在紧张、竞争、和谐、快乐的氛围中,我们一批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几年后,震惊全国的宿州“眼球事件”、埇桥区永安镇原副镇长李庆斌等人涉黑案、埇桥区某派出所长贪污受贿案等黑恶、贪腐案件,先后在我和我的办案组的有力指控下,受到了应有的惩处。
“看,那就是国家公诉人!”当我走出法庭,一位群众指着我身上的检察服向身边人介绍的时候,“我”的胜利被放大了,职业荣誉感油然而生。
不久,李祥林又重回反贪局长职位,工作的繁忙让我们“疏远”了很多,每次见到他,不变的还是他那微笑而坚定的眼神。
前不久,经过重重推选,他荣膺了市“十佳公仆”称号。
在报纸刊出的事迹中,我再一次从文字上去认识我所熟悉的李局长。任反贪局长14年,查办贪污贿赂案件500余件,我深知数字后面,是他对每个案件的事必躬亲,为同志们办案排除干扰。他曾因连续作战休克过,醒来后,第一个想到的是休克前电话里没嘱咐完的工作。文中写道,“他至今居住在20年前单位建设的60平方的职工宿舍里”,我吃了一惊,我们都住上了100多平米的商住楼了啊。“2004年,女儿大学毕业了,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李祥林却鼓励女儿凭着自己的能力去闯。五年中,女儿当过家教,做过推销。作为父亲,他的内心深处不是没有痛楚,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面对无数递过来的“橄榄枝”,他不是没有一丝为女儿考虑就业的念头,最终,他还是毅然把法码压在了法律和原则上。”我的眼眶湿润了。
面对多年关心自己成长的前辈、在人生拐点上扶助我的“师傅”,我对他的生活却要从刊出的文字中了解,深深歉疚咬噬着我。自以为对他熟悉,是因为不知不觉中,他已成为我们的精神楷模,在思想方向的引领中,他无处不在;对他突然感到的“不熟悉”,是因为在他身上,有奔流不息的新鲜力量,就如多年前那日,在海边徘徊时,看到不断涌来的江水义无反顾地流入大海的怀抱。
(文中的“我”为埇桥区检察院青年干警群体。本文获安徽省委政法委“学习先进模范献身政法事业”主题征文三等奖)
作者:周静雅,埇桥区人民检察院宣教科科长。
新闻推荐
10月18日,书画爱好者在埇桥区时村镇文广站观看自己的书画作品。为丰富镇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书画爱好者的书画水平,今年...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