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颜值高科技,这里的农业有看头 宿州市埇桥区按照六大目标,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新安晚报 2019-09-26 09:57 大字

沃野粮仓、牛强马壮,在全国农业大区宿州市埇桥区,有这样一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里有可以欣赏绿野红花、参观农业发展历史的高颜值农业文旅项目;有与高校合作培育优良品种、吸引全国专家的高水平农业试验站;有几十家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聚零为整规模经营的创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埇桥这个有着高颜值、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孕育着美好乡村的新希望。

关键词:颜值范农旅融合描绘农业新美景

在宿州市埇桥区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有一个巨大的“玻璃房”,里面种植了各类特色植物。“你看,这是红豆杉,那边的是蓝人蕉,都是皖北这边没有的植物。”负责人季哲指着各种植物对记者说。

这个“玻璃房”其实是一个光伏智能温室工程,采用双层光伏发电装置,配有智能通风降温系统,室内分为热带植物种植区、农光互补展示区、传统农事展示区、现代先进栽培技术室,种植有热带稀有植物200多种,展示了无土管道、立体高架等现代栽培技术。

据悉,“玻璃房”是宿州协鑫光伏农光互补项目的一部分,其最主要的农光互补项目就在玻璃房后。占地近1500亩的农光互补大棚看上去颇为壮观,那些会随着阳光照射的角度调整方向的光伏板,是一道难得一见的风景。

季哲告诉记者,在春末夏初,光伏板下的风景更美。原来,这些农光互补大棚里种植了大片的油料牡丹花。“油料牡丹的面积有800亩,花开的时候,每到周末总有很多人从宿州市区到这里来玩。”季哲说。

据记者了解,宿州协鑫光伏农光互补项目建设规模40MW,年发电量4800万度,农光互补大棚约1480亩,其中光伏绿色果蔬塑料大棚占地600亩,油料牡丹种植区占地800亩,光伏智能温室展示区占地面积约80亩,创造就业岗位200个。该项目已获批为“埇桥区科普基地”,下一步将成为中小学科普实践基地,同时带动观光体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近年来,埇桥区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致力于挖掘农业文明,推进农旅融合。在现代农业农展馆里可以参观了解埇桥农业文明发展的历史,在气象科普馆中则能够亲身体验与农业相关的气象信息。记者从产业园了解到,现代农业农展馆、气象科普馆、协鑫智慧农业观光园已获批“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室外拓展训练基地已建设运营,百果园已栽植4万多棵各类珍稀果树苗木,研学旅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观光功能不断完善,农业科普功能得到拓展。园区内的农业主题研学旅行活动已全面开展,多家单位均把园区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多家旅行社已与园区签订研学游协议,今年以来已接待研学旅行逾3万人次,其中来园区开展科普活动的中小学生2.6万人次。

关键词:技术范“校地合作”打造高技术园区

8月中旬的一天,安徽农业大学老师蔡荣号带着学生,正在皖北综合试验站超过一人高的玉米地里给玉米授粉。蔡荣号向记者解释,这是寻找好的玉米种的众多环节中的一小步。

“这一片完全是人工种植的,那边一片是机播的。”皖北综合试验站副站长吕秋石指着道路两旁的高标准试验田对记者说。记者注意到,在玉米地一端,有一个有着长臂膀的器械,器械的两头有车轮可以行动,臂膀上挂着一排排管子。“这是自走式喷淋系统,会自动从玉米地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边走边洒水。”吕秋石说,这些农业机械是安徽农业大学制作的。

在玉米地里,记者注意到安装位置较低的管道,吕秋石告诉记者,那是和产业园里的畜禽养殖企业合作的粪便资源化利用项目,会将畜禽的粪便直接输入到试验基地做肥料。

据了解,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北综合试验站成立于2016年,与埇桥区政府合作共建,是依据教育部、科技部统一部署,设立在皖北地区的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科技推广、文化传承四大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

皖北综合试验站的600亩高标准试验示范基地内,含绿色农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农区生态草牧业试验区、粮食作物绿色增产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八大功能区。试验作物主要以玉米、小麦、大豆为主。

在综合大楼的一侧,记者看到有一处阳光大棚,棚里正在培育以色列番茄。吕秋石告诉记者,这种番茄生长周期长、产量高、口感好、价格也不错。他们正在大棚里试验种植,目前已有附近的种植户来参观,也想种植这样的小番茄。据介绍,试验站的科技特派员还在园区提供果树种植、蔬菜栽培、大田作物种植、生猪养殖和粪便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指导。

埇桥区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近年来通过项目支持、校地合作、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了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向园区集聚。先后与安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安徽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园区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产学研紧密结合、教科推多位一体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已初步建立。依托安农大皖北试验站、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科技推广试验基地,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2019年上半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余人次。

关键词:创新范“联合体”创新致富新模式

对于自己为之努力多年的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李勇向记者介绍时如数家珍。

在联合体成立之前,李勇是淮河种业有限公司的经理。“那时候大家都是分散的,大种植户不仅要操心种地,还要四处去找农机合作、租仓库、找晒场,操心的事太多。”李勇告诉记者,2012年,以种子公司为核心,当地的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8家家庭农场联合组建了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经营的土地有近5000亩。大家一起购买生产材料,价格比分开买便宜。联合体中有专门的农机合作社,负责所有土地的农机工作。有了种子公司的优势,可以科学选择种植的品种。

李勇说,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组建以来,成员逐年增加,规模逐步扩大。现在,联合体已成长为以淮河种业有限公司为核心,淮河农机、德杰农机等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何勇、朱超等27个家庭农场为基础,各类经营主体分工明确、利益联结紧密的一体化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联合体经营土地面积由当初的4740亩增加到1.6万亩,年产值由1200万元增加到1.16亿元。联合体辐射带动小麦良种繁育4万亩,带动农户6500多户。最近联合体正与茅台公司合作,种植他们需要的高粱。

联合体的成立也加强了当地种植户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目前他们正在参与一项实验示范项目,寻找适合黄海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此外,他们还正在申请有机认证果园。联合经营也让种植户们能够快速推广新的种植技术。2016年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

据悉,埇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已发展了5家联合体,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1家,2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7个家庭农场加入了核心区内的联合体,60%的农民入社。联合体通过规模经营、全程服务、粮食银行等,实现节本增效,亩均增收300多元。园区首创的联合体连续6年写入省委一号文件,2017年国家六部委联合下文在全国推广,2018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通过发展产业化联合体,把更多的农民和经营组织的利益进行有效链接,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关键词:生态范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农业

在安徽肥地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里,堆放着不少准备运往全国多地销售的有机肥。“这是老式露天发酵的办法生产的,车间里气味比较明显,新的设备已在安装了,以后再来就闻不到气味了。”公司负责人张荣号对记者说,该公司购置了一台一体化智能好氧发酵设备,据了解这是全国第二台,很快就会试生产。

据介绍,埇桥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由肥地肥业投资建设,总投资2900万元,收集、处理厂区周边六个乡镇养殖场的鲜粪。该项目实施后,日处理鲜粪可增加50吨,年处理鲜粪增加18250吨,年生产有机肥提高27375吨。

肥地肥业是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农业大循环体系的一个环节。产业园区围绕粮食和畜牧两大主导产业,提高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水平,充分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温氏总部及饲料厂、秦圩仔猪养殖基地、丰沃养殖生态园等一批亿元项目的建设,将种养结合更加紧密。

丰沃畜牧种养一体化项目由宿州市丰沃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计划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240亩,是集生态养殖、粪肥资源化利用、高效设施农业、名贵中草药种植、休闲观光农业、科普惠农示范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园项目。温氏仔猪养殖基地项目总投资1.3亿元,占地约567.34亩,设计规模为年产20万头仔猪,全场采用高效化生产设备,可大大节省人力成本,同时大量采用智能化物联网设备,可实现对全场各生产环节的数字化管理。

据介绍,依托温氏、丰沃等大型养殖企业开展企业内循环试验示范,7月底前在种植基地建设一定容量的沼液储存设施,进一步建设管道,将养殖处理后的废水回田利用,打通养殖废弃物到种植基地的利用通道;月底前区域性农业废弃物处理中心投入使用,通过商品有机肥生产实现秸秆畜禽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进一步密切种养结合,构建农业大循环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快速发展。

据了解,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紧紧围绕粮食和畜牧两大主导产业,按照“三区两园一中心”的总体布局,以粮食大基地、种养大循环、产业大融合、服务大集成、科技大示范、绿色大发展为目标,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曹庆张涛

新闻推荐

供电企业为高新区重点基建项目保驾护航

本报讯日前,副市长祖钧公赴高新区现场调度,重点解决基建项目供电问题。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姚爱洋,市供电公司、明...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