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乡村振兴的血脉 埇桥区“四好农村路”建设的调查(上)
“村村通、组组通”连通幸福路
十多天的连阴雨并没有给夹沟镇夹沟村夹栏河北岸的村民出行带来不便。“出门就是三米宽的水泥路,雨停就能穿皮鞋”,六组贫困户张安说。
张安所居住的夹栏河北岸有六、七、八、九四个村民组近三百户村民,共11条小巷。三年前这里只要一下雨,积水最深的地方到膝盖,村民接送孩子上学都要先将自行车扛到300米以外的公路上,然后再回来背孩子。“一到下雨天接送孩子上学就像过一道鬼门关。”原夹沟村党支部书记董井平说,收割庄稼遇到下雨天,拉庄稼的车陷进泥洼里,套上两头牛都拉不上来。
埇桥区实施的村村通工程,改变了这些居民长期交通不便的现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招标标准施工,村里成立了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质量监管小组”,推选董井平、杜纪明、吴昌贵三人为监管员,每人每月由区交通局发放300元补贴,专事监督“村村通”工程。过去“一米三个坑,桥断路不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老路、旧路、破路、烂路,现在变成了小康路、富裕路、幸福路!
“天黑走,天黑回,一天爬山打来回。”这是几年前夹沟镇草场村人们出行的真实写照。这个只有860人的小山村因道路闭塞贫困而闻名。2018年,埇桥区投资200余万元帮助草场村修建了一条10.6公里长、5米宽的柏油路,农民骑着电瓶车不用20分钟就可到达镇上办事购物。过去,这个村的万余棵百年樱桃树年产50万斤左右,因交通不便80%都要烂在树上。现在摘下的樱桃不用一小时就可以运到城里。“一路通,百业兴,村里每年5月举办一次樱桃节,前来采摘、旅游的市民络绎不绝,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村支书武加稠说,现在荒坡经济林已达6000亩,仅果林一项,人均收入3000元以上,彻底甩掉了压在村民头上多年的贫困帽子。
“埇桥区历时4年,投资3.1亿元,建成村村通工程1600多公里,全部行政村通了水泥或柏油路,组组通工程通达率80%以上,沟通30户以上较大自然村860个,通达率从三年前的近80%提高到现在的100%。”区交通局局长江勇说。“毛细血管”通了,“大动脉”活了!近两年来,先后有38家亿元企业落户埇桥,今年上半年,全区乡村旅游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17.5%。埇桥区“村村通”工程连续三年全省评比第一。
健全机制 全面管好农村公路
一条宽5米,长460米的穿村主干道,从西到东一直延伸到解集乡宣杨村的东山脚下。67岁的贫困户刘西峰就是这条主干道的管护员。
在这条主干道上每隔100米,就有一盏太阳能路灯,50米就有一个绿色垃圾桶。每天6点不到,刘西峰就早早起床,开着一辆三轮电瓶车,上面插着一面红底黄字的三角形小红旗,上面写着“宣杨村扶贫路管护员”。
近几年来,埇桥区坚持把四好农村路建设、畅达工程和扶贫工程作为主攻方向。2017年,投资5.97亿元,建成乡村公路682公里。2018年,投资15亿元,修建乡村公路1947公里。埇桥区“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再掀高潮。
如何管好这些投入巨资修建起来的乡村公路?埇桥区按照公路分级管理的原则,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原则,建立完善区、乡、村三级路长体系。区级设立总路长,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总路长由区委常委副区长担任。境内14条县道设立区级路长,乡、村路长由乡、村主要负责人担任。同时协调国土、公安、林业等九部门建立分级路长会议制度。健全的机制,明确的分工给全区公路的管护带来活力。
曾几何时,埇桥区县、乡、村道路上,到处都是满载石料、石粉、渣土的大货车,加上北部山区有70多家石料厂,每天开山放炮,烟尘飞扬。载重30吨的车辆能拉60吨以上,一条可以用20年的公路,结果两年就压坏了。区交通局重拳出击,仅2018年就查处超限超载车辆1068台次,吊销道路运输证200本,约谈违规企业20家,停业整顿企业27家……
宏观治理见成效,微观治理见实绩。穿村而过的小溪流水潺潺,路边盛开的月季香气逼人……每天夹沟镇五柳村贫困户周玉玲、牛端兰等四名乡村道路管护员都要在村里的四条道路上辛勤劳作。她们不仅清扫道路垃圾,而且修剪路边的花圃。哪段路的路肩不平,她们会及时修整,谁家的车停放在路上,她们也会及时劝走。
埇桥区在乡村道路管护中还结合“三清、四拆、五治理”,拆除路边影响环境的旱厕、猪羊圈、破旧院墙近6万处,清除垃圾12.8万吨,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乡村公路管护还解决近千名贫困户就地就业问题。郑杰
新闻推荐
埇桥区连续六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区”称号;2018年,埇桥区被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体系认证为投资...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