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七夕情满人间文/图张成伍

拂晓报 2019-08-07 11:02 大字

(左一陈军左二王倩倩)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古代的妇女会在农历七月七日夜向织女“乞巧”,乞求智慧和巧艺。而牛郎织女传说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更是蕴含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观、道德观和婚恋观。本期《生活专刊》,让我们走近几位相濡以沫、共同奋斗、家庭和睦的模范夫妻,了解他们的感人故事,学习他们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爱情文化,以期引导广大市民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加深人民群众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营造文明向善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 

陈军 王倩倩: 致富路上的好帮手

走进埇桥区永镇乡群富甜叶菊专业合作社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那一面面鲜红色的锦旗和一块块金色的牌匾: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先进基层社会组织、全省农村创业带头人、全省生态建设示范基地、市、区龙头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市劳动模范、市十佳“双带先锋”、市十佳科技带头人……这些辉煌的成绩,凝聚着群富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军、王倩倩夫妻俩的心血。

陈军、王倩倩夫妻俩,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努力研究甜叶菊栽培技术,发展甜叶菊育苗育种生产。2007年,陈军放弃了北京待遇优厚的工作,踏上了南下的“和谐号”回到了家,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

在乡党委政府和科研单位专家们的帮助规划下,他们分别拟定了“2007-2012年,2012-2017年、2017至2020年永镇乡甜叶菊生产规划”,到2020年全乡实现面积上万亩,亩产值近万元,种植基地辐射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10多万亩面积,使合作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甜叶菊种植基地和现代化工厂的育苗基地,为家乡人民致富插上腾飞的翅膀。

具有远见卓识的陈军小两口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办起了甜叶菊研究所,并先后到省农业大学、南京甜叶菊研究院、江苏农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地参观学习,学习工厂化育苗、生物防治、储藏加工、生产管理、产销一条龙体系。他们不辞辛苦,日夜操劳,经常披星戴月,跋山涉水,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省内外乡亲们栽培甜叶菊、育苗、育种。他们培训60多名技术员,培训农民25期2800多人次。怎样施肥、育苗、移栽,一系列科学管理,他们用光盘、明白纸、科技讲座,手把手、面对面地传授技术,他们的辛勤汗水洒在了共同致富的道路上。

理想的实现,不仅需要决心和勇敢,而且需要知识。他外出走一路学一路,还买来“甜叶菊育苗种植”等技术书。白天下地劳动,晚上挑灯夜战,苦守伏案,刻苦地学习科技知识,使他增长了勇气和力量。

他们勤劳致富后,积极帮助家乡群众甚至外省农民发展甜叶菊生产,8年来已发展到甘肃、黑龙江、吉林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种植面积近10万亩,使1000多户贫困农民走上了富裕道路。产品销售到韩国、印度、土耳其等10多个国家,并与山东、江西、内蒙古多家糖厂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由于做出突出贡献,陈军、王倩倩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陈军、王倩倩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他们想把自己的甜蜜事业干得大些,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郭梦珂 周飞:军功章里的好伴侣

她是“最美军嫂”,他是一名军人。4年来,两地分居的生活让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牛郎织女”。但她没有为此抱怨,他也深深地理解妻子的不易,他们相互支持,共同拼搏。他们就是郭梦珂和周飞夫妻。

郭梦珂,大学本科文化,2011年入伍,2014年退役后在市循环经济示范园管委会工作,是一名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丈夫周飞目前在武警江西总队机动支队工作,任侦察中队指导员。

聚少离多是他们婚姻生活的真实写照。婚后,郭梦珂一人在两地奔波,既要照顾公婆,还要照顾父母。2018年,对于他们来说是幸福的一年,但对郭梦珂来说却是饱含艰辛的一年。这一年,小宝宝降临人世。临近分娩时,丈夫告诉她,他要执行任务,晚几天才能回来。无奈之下,她独自住院进了产房。宝宝出生后,她更加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她独自挑起生活重担。家里的很多事情她要对丈夫“隐瞒”,孩子生病,父母身体出现不良状况,自己劳累不舒服,没有人能与她分担,她自己默默地承受,没有惊动丈夫。妻子的理解和付出,带给周飞莫大的动力。他一方面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一方面加强日常训练,多次接受抗洪抢险、抗灾救灾任务,先后两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嘉奖一次,所带的中队也被江西省总队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

如今,这对夫妻的共同心愿是:共同努力,干好工作,将孩子培养成人,让老人享受晚年,将以后的日子过成春光明媚的花样年华。

董刚 莫凤雨:创业路上的好搭档

20个春秋,夫妻俩不停地奔跑,不断地创新,他们研发制造的“农状元”牌电动喷雾器、手推式打药机、自走式高杆农作物喷药机、庄稼医生喷雾器……近20个品种,畅销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他们创办的企业被授予省明星企业、省质量信得过企业、省AAAA级信用企业等多项荣誉。这些成就的取得,与董刚、莫凤雨夫妻俩一路的奋斗密不可分……

今年51岁的董刚,上世纪90年代初从省农学院毕业后回到了家乡,1995年,在埇桥区东关街道联络街经营小农机、肩背喷雾器等,虽然赚钱少,但他的人品和商业道德却获得大家的好评。莫凤雨在这时选择了他,嫁到了董家。“他现在穷,不代表一辈子都穷啊,只要我们俩一起努力,相信一定能闯出一片天地!”

婚后,董刚和莫凤雨勤勤恳恳经营着自己的农资店,经过几年的打拼积累,日子越来越好,可董刚和莫凤雨总觉得光卖别人的产品,总是有所局限,不如自己创办个公司,研发制造出更多适合农民喷施农药的自动化机械……”有了这个想法后,他们就积极实施起来。很快,他们在道东街道崔园路租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从此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有经营门面,又有加工厂。董刚负责研发制造,莫凤雨负责绘图设计、经营销售。董刚、莫凤雨小两口的前瞻眼光和勃勃雄心令双方父母和至亲好友折服,他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支持小两口的事业,他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2013年,董刚、莫凤雨夫妻俩来到了汴河街道工业园区,租赁了10多亩土地建起了5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并带动40多名下岗职工和贫困农民就业。

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董刚、莫凤雨夫妻没有洋洋得意,他们科学设计、精心研发、细心管理,时刻提醒自己质量和创新的重要性。为了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扩大销路,他们俩经常不辞辛苦到省内外参观学习。

尽管一路辛苦,但夫妻俩恩爱如初。一提到莫凤雨,董刚就一脸幸福。他说凤雨是一个好妻子、好伴侣、贤内助。除了共同忙于创业,凤雨还得操持家务,照顾双方老人,教育子女,并在事业上给予他鼓励和支持。他们俩说,创业路坎坷漫长,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毫不动摇地走下去,前途就会美丽辉煌。

新闻推荐

汴河,诗与远方

□合肥晁惠芳汴河,这一处于时间深处的大运河,唤醒了我对唐代几位诗人以汴河为题的诗的记忆。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是...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