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书信□李阳波

拂晓报 2019-07-10 11:12 大字

整理家中文档,几百封书信摆放在我的面前,其中有父母的家书、朋友的“鸿雁”,更有当年我与妻谈恋爱时的情书,这些散发着墨香,凝聚着亲情、友情、爱情的信札让我想起了渐行渐远的书信时代。

走向社会后我收到的第一封信便是父亲写给我的家书。当时我在宿州初中毕业就响应号召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远行的儿子永远是父母心中最大的牵挂。父亲在信中除了询问我生活得怎样?田间的农活适应吗?就是嘱咐我要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要与知青组的其他人员相处好关系……我回信说:“一切都好,我长大了,能照顾好自己,知道如何做人处事,爸爸妈妈不要牵挂!”在农村插队的10年间,我很少回家探亲,连传统的春节也不一定每年都回家团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那份难以化解的乡愁,远离父母的那份思念和孤独,总能在书信的字里行间见出端倪。那时候,信,融入了我诸多无法诉说的情感,给父母写信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从农村返回宿州城里后,找对象成了我的头等大事。在那个没有电话的年代,我们谈恋爱完全是靠书信沟通和培养双方的感情。

我写给妻子的第一封情书除了向她表达爱慕之情外,还详尽地陈述了个人的基本情况,在敏感的年龄问题上,我将户口簿、小学至中学的毕业证书复印件一并附上,以证明我的实际年龄并不像我的相貌那样老。妻子看了我的这封与众不同的情书直发笑,说我老实得迂腐。

在妻子写给我的情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她鼓励我继续参加高考。那是在八十年代初,之前我连续两次参加高考未中,信心大失,加之我的年龄也已超过了国家放宽知青考生年龄的极限,因而不准备再去攀登这知识的高峰了。这时,她来信安慰鼓励我:“不要悲观,不要失望,每一次人生的经历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是成功时的喜悦,还是失败时的痛苦,我们都必须坦然的接受。请相信,风雨过后一定有彩虹出现的!”在她的关爱下,我重新带上希望与信心走进了中央电大成人高考,终于跨进了我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的门槛,圆了我的大学梦。

第二件是她劝我放弃父母让给我们结婚的房间,她在信中说:“你说父母准备腾出他们的房间让我们结婚,他们自己住堂屋,我看这样不妥。这不委屈了老两口吗?我看我们结婚的新房就布置在堂屋里,找一些纸板搭个顶棚档灰尘,买两丈花布在堂屋里做挡帘就可以了。你也不必感到内疚,困难是暂时的,生活条件会一天天好起来的。”

每每读到当年妻子写给我的情书,我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些情书字字浸透了人间的纯情至爱,浸透了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信任的美好和温馨。这是多么纯真朴实的恋爱生活,这是多么诗意和美丽的日子。

结婚后我走上了业余创作的道路,除了与不少编辑们文字交流外,还和很多笔友及读者朋友有过书信交往。其中既有相熟的,也有陌生的,不少从未谋面的笔友屡屡见到我的名字与他们同编辑在一个版面,觉得是笔缘,遂来信交往。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常与我在一家行业报副刊上相见的一位宿州朋友,从我发表作品的“作者简介”中见我同是宿州老乡,多次来信叙述乡情、友情,还送我他出版的诗集。一些天涯海角的笔友见我的名字常出现在他们当地的报纸上,也纷纷来信要交我这个外地笔友,与我一起探讨文章得失。这让我深深感到了文人相敬。

五湖四海的朋友的来信,让我在人生路上多了一份真情,多了一份慰藉。鸿雁传书中,情感亦随之传递延续着。

曾几何时,鸿雁传书已被电话、手机、短信、网络所代替,写信变成了温馨而遥远的回忆。高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前些日子我去外地旅游,碰巧编辑打电话约稿,要搁在以前,远隔千里,只能以抱歉了事。而如今因为有了手机,我很快在手机上写好稿件,用电子邮箱很快发过去,真是不费吹灰之力。 

回首望,悠悠70年,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书信传递,内容不变的是无尽的乡愁和厚重的亲情,方式变迁的是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70年光辉历程的写照。新中国70年沧海桑田,我感慨不已,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变化太快、太大了,我庆幸自己遇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

新闻推荐

埇桥区多举措扶志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本报讯近年来,埇桥区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委脱贫决策部署,始终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精神脱贫促进精准脱贫,先后开展了一...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