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有出路农民增收入

拂晓报 2019-06-14 11:12 大字

今年73岁的邢家明,家住埇桥区朱仙庄镇矿南村大邢家组。6月11日早晨4点多,老邢起了个大早,把院子里的拖拉机加满水,简单检修一圈,打着火,“噗噗噗……”开到了自家地里。地里的小麦早已收割完毕,打捆机也把秸秆打成了捆,散落在地。

老邢拖拉机调好位置,熄火,拿起杈子,一捆接一捆往车上挑。“天热的早,得早下地,趁着温度不高,多拉几趟。”不一会,一车小麦秸秆装满了,打着火,拖拉机“噗噗噗……”开出了地。老邢家有16亩地,地里的秸秆现在已经拉得差不多了。

老邢的目的地是位于矿南村的宿州信达养殖有限公司的秸秆收储点,那里收秸秆,每捆8毛。老邢第一车拉了60多捆,一车就能卖将近50块。到上午10点多,一共拉了4趟,挣了200块钱。“天热了,收工回家,下午再接着干。”老邢说,自家地里的秸秆拉没了,谁家秸秆不要,他就去拉,一天能挣好几百。

同村北徐组的张永安也是运输秸秆大军中的一员。他和同村其余5人,6辆拖拉机负责把全村300多亩地的秸秆,全部运到宿州信达养殖有限公司的秸秆收储点。张永安把四轮车厢的三扇门全部打开,承载面积扩大了一倍,他一车就可以拉上个100多捆,一车挣个八九十块,一天也能拉个十趟八趟。

像邢家明和张永安这样,收好自家小麦,靠运输小麦秸秆挣点运费的人,在矿南村还有很多。远近就一家收储点——宿州信达养殖有限公司的秸秆收储点,大家都往这个收储点运。收储点里有会计,谁一趟拉多少捆,全部记录在册,最后统计结账。

“我们提供打捆机,在矿南村免费为农民打捆,有的农户把打成捆的秸秆运到这里,我们再付运费,每捆8毛。”宿州信达养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唐世见告诉记者,他的收储点一共5000多平方,仓储完全够用。

宿州信达养殖有限公司是一家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种猪养殖、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果蔬菜种植等。收储秸秆对于宿州信达养殖有限公司来说,一举多得。小麦秸秆可以制成有机肥、沼气等,有机肥可以满足果蔬种植使用,沼气可以用来发电,还可以输送农户使用,沼液可以灌溉。“在我们这里,秸秆是宝贝,用处多得很。”唐世见说。

正是因为用途多,宿州信达养殖有限公司不惜成本免费为农民打捆,花钱收储秸秆。正是因为秸秆有出路,有钱挣,许多农民干起了运输秸秆的活计。在朱仙庄镇矿南村,秸秆找到了出路,农民还增添了收入。本报记者 余明明

新闻推荐

文化志愿者惠民演出进社区

日前,宿州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埇桥区南关街道九中社区举办。文化志愿者...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