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的桥文/张炳辉图/田山

拂晓报 2019-05-10 10:00 大字

坐落在夹沟皇殿湖里的御桥曹村镇的三环桥新汴河铁路桥宿城东二铺宿州节制闸

“垒土为埇,架木为桥”。独一无二之埇,通江达海之桥。宿州埇桥,一个以桥命名的县级区,一个有着2907平方公里土地、190多万人口的大区,注定与桥有着割舍不断的缘分。点数埇桥城乡的桥,既能让我们寻得桥文化的历史脉络,又能让我们读懂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内涵。

8000年前,埇桥小山口、古台寺原始农耕文化时期,便早就有了桥。先是大自然中偶然倒塌的树木或落石,构成了天然的桥梁;后来先民为了生产生活方便,动手砍树或抬石建成了独木桥和石板桥。

隋朝大业年间开挖古运河,流经宿州市的一段,名为“通济渠”,又称古汴河。因其截断了南北官道,即在今宿城内大隅口处架设桥梁。汴水西东千帆过,桥载南北过往客。桥南逐渐发展壮大、繁华热闹起来,既接过庙堂高士,也住过乡野村叟、贩夫走卒、世外高人,这里便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埇桥镇。水和桥成就了古之埇桥的前世,城和区推衍出了现代埇桥的今生。这座桥,可谓埇桥最著名的古桥了。

如果说历史是风化的时间,那么桥就是鲜活的化石。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燕王朱棣正式受命就藩北平,人称燕王征北。由于老兵瘦马、步履维艰,加之大雨滂沱,山洪暴发,只好在夹沟西二郎寺往北一带安营扎寨,并亲自组织兵民挖沟排水,修路建桥。后来朱棣做了皇帝,人们便把这一带叫做皇殿湖,把所建的石桥称之为“御桥”。“御桥”直至近年才在原址上重建,但名虽在、貌已改。“御桥”为埇桥境内皇帝亲临督建的唯一一座桥。

老夹沟街北,在连接古夹沟驿、泰山庙的夹栏河处,建有一座长21米、宽6米的三孔石桥,原为南北古驿道上的主要桥梁之一。被人美称“桥上有井,井上有桥”“站一桥,观九桥;一步三桥,三步九桥。”

曹村镇三环村西,有一座被人们赞誉为埇桥“第一桥”的神奇景观,即“桥驮树树驮桥”。300年前,建桥人为治水患,在明清古驿道上架起了三孔石桥,石桥缝里又顽强地长出了一棵枫杨树,年深日久,桥树合为一体,结成了美妙的“木石奇缘”。

能保存到今天的古桥,历经风雨侵蚀,多数已毁坏或进行了现代化地改造和修补,真正意义上的古桥可谓凤毛麟角。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位于现汴河街道境内唐河上的九孔桥,是埇桥目前唯一幸存完好的古桥。他全长216米、宽6米,为九孔石拱桥,每孔跨度2米,是当时南北驿道上的主要桥梁。如今的九孔桥,已不再担负供行人、车马、货物往来的重任。每天从它身边擦肩而过京沪线上的列车,隆隆的声响,清亮的鸣笛,似乎在唤醒着它遥远的记忆。

符离桥、闵子桥、沱河桥、时村桥、仙人桥、月河桥、灰古堆桥、马鞍桥、宿城四门吊桥等埇桥古桥和全区冠以刘桥、马桥、杨桥、张桥、王桥、李桥等村名的桥,今天虽绝大多数不复存在,却承载过被淹没的历史和动人的故事。

从木质桥、石桥、钢筋混凝土桥,到斜拉桥、高架桥、立交桥等,埇桥的桥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先后有新汴河桥、浍河桥、唐河桥、沱河闸桥、支河闸桥、符离闸桥、刘闸桥、蕲县闸桥、时村南桥、北关桥、夹沟桥、栏杆桥、方河桥等的新建或修建,遍布在全区各条公路线上的桥,更是数不胜数。

放眼新汴河上下,长桥卧波,天挂彩虹。沿新汴河西段往东至京沪高铁线,现有10座大桥飞架。华灯初上,满目生辉。宿城外环座座高架桥,宿城繁华街道商业区的天桥,无不为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缩千里为咫尺,联多地成一家”。贯穿于埇桥东部南北全境的现代化高铁线,更像一座特大型桥梁,运送着人们从“此岸”到达理想的“彼岸”。

当一座座大桥亮丽现身,看桥也成为了一种时尚,连接起风景的桥梁也成为了美丽的风景。如今埇桥的桥,已不只有过去简单的功用了,时代的进步不断为它丰富和充实着新的内容。埇桥的桥,成了发展的见证,创新的支点,开放的通道,交流的平台,有形的民生,链接未来幸福、美满和光明前景的坦途。

新闻推荐

宿州市纪委监委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坚决“打伞破网”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市纪委监委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