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闹元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青玉案·元夕》完美展现了元宵节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而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佳节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让我们后人得以怀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欢度元宵佳节的盛况。
如今,又是一年元宵节,皖北晨刊记者采访了宿州市著名民俗专家、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退休教授鄢化志,请他为我们讲讲元宵节的故事。
汉魏之后元宵节真正成为民俗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鄢教授说,“上元节”来源于“三元说”。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于是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正月十五又叫“元宵节”。
鄢教授说,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资料与民俗传说记载,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西汉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正月十五作为重要节令,所以记有“正月十五为节令,汉武帝于此日祭‘太一神’于甘泉宫”一事。不过,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年庆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隋书·音乐志》中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万人狂欢的盛况。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节日里团团圆圆吃元宵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习俗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只有一天;到唐代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到了清代,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但庆祝内容更为丰富,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均为元宵节的必备节目。
鄢教授说,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千家万户首要之事便是吃元宵、汤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元宵、汤圆,也寓意全家团团圆圆、平安美满。
不过,不少人以为元宵和汤圆是一种东西,只是南北方叫法不同而已。其实,元宵和汤圆完全不同,本质区别在于制作工艺:元宵是“滚”出来的,而汤圆则是“包”出来的。两者外观也不一样。元宵做好后表面会有“茸头”,即面粉浮粉,下锅煮时面粉融入水中,汤呈乳白色,元宵煮后迅速膨胀,比汤圆大;而汤圆皮是用干糯米粉加水和成的面,抱团性较好,表面更光滑,煮制汤水清澈。另外,从口感来看,元宵更有嚼劲,有突出的糯米面香味;汤圆则比较软糯,糯香味不明显。
关于元宵,鄢教授还说了一个小故事。据传,袁世凯在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后想复辟登基当皇帝,但又怕百姓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有人在叫卖元宵,觉得“元宵”乃“袁消”谐音,更加坐立不安,十分恼火地下令:从1913年正月十五起,元宵这种食品只能称“汤圆”或“粉果”。即便如此,老百姓也并不买账,“元宵”的叫法依然流传至今。
欢天喜地“闹花灯”
看过《红楼梦》的市民会记得,开篇的故事就和元宵节有关。正月十五元宵灯会,甄府的仆人抱着小姐英莲去看花灯,不小心弄丢了英莲,自此甄府破落,一场红楼大梦拉开。在电视剧《大明宫词》里,年幼的太平公主也是在上元灯节这一天,私自离宫,于一片灯火映照中无意揭开了面前男子的面具,从此定下了一生的宿命。一场盛大而热闹的灯火,正是这个节日的写照。
鄢教授告诉记者,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上元节要燃灯的习俗由此而来,灯火代表着人们对来年所有的希望。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彰显繁荣盛况,从建国开始就规定大规模庆祝元宵节,不仅将假期从之前的一到三天延长到了十来天,还尤其重视节日燃灯的仪式。据说有一年元宵节,天气非常不好,大风夹杂着雨雪,一直到午后才放晴。朱元璋看到天气变好,马上带领亲近的大臣到秦淮河边燃水灯,点了数万盏,一直到夜半放完才回宫。而在他之后,明朝的皇帝把燃灯的仪式继承了下来,每年元宵节都会下令扎巨型鳌山灯,并携百官观灯,热闹非常。
皇家这种对燃灯仪式的重视也影响到了民间,逐渐形成“闹花灯”的习俗。元宵节花灯种类繁多,或是仿照事物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民间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以往,元宵节花灯都是手工纸扎。师傅制作纸扎灯,工艺复杂,耗费时间,也很辛苦。市民张德新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每逢元宵节都会跟着父亲学扎花灯,“首先要找来竹竿,劈篾子,还要购买铁丝、彩纸,对纸的颜色进行搭配,之后剪纸、糊灯等。”他说,等他有了孩子,节日里便给孩子扎花灯,每年扎不同的样式,孩子特别喜欢,但是到了孙子这一辈,玩的花灯都是在市场上买的电子塑料灯,市场上很少能见到手工纸扎的花灯了。
不过,还是有很多市民怀念纸扎灯的。市民郭女士去年元宵节就想买盏纸扎灯,但在本地市场上一直没有找到,“经过多方打听,跑到徐州才买到几盏纸扎灯,虽然纸扎灯比塑料灯要贵很多,但它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塑料灯不能替代的”。
宿州本地节日习俗丰富多彩
除了吃元宵、汤圆与“闹花灯”,元宵节还有猜灯谜、耍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唱大戏、送孩儿面、迎紫姑、接亲戚等种种民间习俗。鄢教授表示,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民俗在宿州都存在,因为宿州地处南北要冲,故民俗多融合南北风情,非常丰富。
在各种民俗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要数猜灯谜了。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之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元宵节,之所以长盛不衰,成为大家十分重视的节日,是因为其含有中国人深深的精神寄托。正月十五“闹元宵”,就让我们在节日里“闹”出更多文化味,将更多的民俗与文化传承下去,更多地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元宵节成为普天同庆、人人参与的快乐团圆节。记者徐蕾
新闻推荐
2月11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埇桥区婚姻登记处迎来了新人登记潮。当天一大早,婚姻登记处窗口前来办证的小夫妻笑容满面。“提...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