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宿州40年

拂晓报 2018-11-28 11:48 大字

无人飞机防保丰收。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生产场景。 现代耕种实现机械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民宅。 已建成的埇桥区后场村。上世纪七十年代牛耕。 如今耕种实现机械化。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生产场景。 当今是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科技育苗。近年来,宿州市积极发展养牛产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推广“养牛—沼气—发电—林果”等生态养殖,控制禽畜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民增收和环境保护“双丰收”。

改革开放40年,宿州的“三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胜过历史上数百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进步,已迈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农业:改革开放前,我们还处在以手工、畜力为主的农耕时代,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产量二三百斤左右,主粮不足,多配以红薯杂粮充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连年丰收。集约经营,规模化生产适时而生,使整个农业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产量不断跃升,已普遍达到千斤以上。菜篮子工程产业化、规模化,全国联通,时鲜菜蔬四时充盈。

以手工业为主的农耕时代已经过去,耕、种、收、脱,保、管、工均实现了机械化,部分正朝着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飞速发展。当年,洋犁洋耙,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已经实现,有的家庭用上了自来水,购买了小轿车。

农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茅草房杂乱无序,道路弯曲泥泞,水塘与污水混流是自然村留给人们的印象。而今,有规划、有布局,村庄楼房化,设施电气化;农家书屋、幼儿园、卫生室,晨练点、乡村大舞台,设施配套齐全的村庄如雨后春笋遍布各地。今日新农村,道路硬化、园区绿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特别是“三大革命”的开展,厕所水冲式,垃圾袋装化,污水入沼池;农民环保意识增强,燃气进农家,柴火成历史。城耶?乡耶?已难辨也。

农民:不识字,老实巴交,羞于说话,这是昔日农民的代名词。今日,各类农业机械走进寻常百姓家,农业新技术新工艺大面积推广,有机、绿色、环保已成农民嘴边的“热词”。机械化腾出的亿万拥有技术与理想的农业大军 ,离开农村,成为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的主力军,成为国营、民企的生力军。 文/武正彪

本版图片摄影

高传业 武正润 武正彪 张成伍 李艳龙 董 虎

新闻推荐

宿州市金融机构深入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本报讯三季度以来,中国银行宿州分行等宿州市多家外汇指定银行紧扣“诚信守法用外汇,合规经营促发展”主题,深入开展“诚信...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