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书写新时代□谢金陵

拂晓报 2018-09-05 11:57 大字

宿州荣获中国文学之乡称号,授牌仪式日前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安徽文联、安徽省作协承办。作为宿州作家协会的会员,我有幸聆听了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关于文学创作的讲座。

何建明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写作者。写作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真正意义,虽然他忙于工作,但时刻没有忘却从内心深处喷涌出来的写作使命。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长假中完成的,为了写作,他牺牲了休息和娱乐时间。他的《中国高考报告》是在新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刻完成的,在北大和清华采访回来的途中,他骑着自行车疲累得几乎睡着。

作为一名心怀自觉的写作者在踏上宿州这块热土的瞬间,宿州的浑厚和沧桑就给了何建明强大的心灵冲击力。他第一次听说这里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当年这块热土上演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现代的城市发展中已经看不出多少痕迹,它距我们如此之近,却没有太多的人能够深入挖掘和展现深厚的文化遗迹内涵,或者没有多少人能够用足够的能力去驾驭和书写。

世界是用来发现的。一个有功力的写作者必须具备发现的眼睛。发现了才可以创造。没有从生活中发现的能力,就做不到见微知著,见不到宏大的事件中那些反映的深刻问题,看不清有价值和无价值之间的区别……

何建明学哲学出身,哲学家认识世界,作家则是书写世界。只有先认识世界才可能书写这个世界,所以了解这个世界对文学创作非常重要。

在宿州这块土地上,你如何从别处没有的东西中发现属于自己的认识所有,从共性的事物中发现自己的认识特点,并把它写得别具风格。这就是文学的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作家的内外环境也在改变,每块土地上都有闪闪发光的东西,如何发现题材,发现好的题材,是一个作家最需要的基本功。

从最亲近、简单的事物中发现,深挚的情感是作品的后盾。敏感,灵感,悟性,感觉,情怀,决定着作者是否具备发现的能力。没有发现能力的作家注定走不太远。

为了写一个用36年时间在山上修建水渠,让山里的百姓吃上白米饭不再有光棍汉的老支书,何建明跟随他爬到1000多米的悬崖上,撑着竹竿,穿着皮鞋,艰难地跟随老人攀爬了五六里,身后的人担心他的安危喊他不要再往前走,他的内心也在打鼓,害怕身后的万丈深渊,但面对老支书期待的眼睛,面对着内心的作家情怀和感召,还有亲临现场的深入体验和感受……他硬着头皮咬着牙齿跟在老支书的身后,撑着竹竿横着身体终于把那条险路走了下来,第二天跟随老人翻山越岭看水源地。回去之后,腿脚疼了四十多天。到了后来,老支书对他的感情超越了亲人,和他经常手握住手在一起行走或谈天。这种温度的贴合和肉体的接近让作家的思想和灵魂也发生着变化,他不再是用纯粹的理性来审视老人的恢弘杰作,而是把他放在内心深处,生命深处,贴近大山,融入大山,让老人的故事成为了现代版的《山神》,成为了中国的《老人与海》。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与我们作家生活的态度,作家的眼光,思想深度,以及站在时代的高度有直接关系,更跟我们平时是否用心地生活有直接关系。有些作家有敏锐的感觉,更多的作家缺乏这种敏锐性,这是因为情感没有到位。

很多作家已经流于懒惰,对生活没有感情,没有炽热的爱,作品陷入追忆、炫技、情爱……贴近身边的生活被忽略,没有对生活的高度关注、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很难拿出有价值的作品。

何建明反反复复地说明发现的重要性,独立思维的重要性,写出好作品的重要性。生活就在身边,变化就在身边,获奖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为时间检验,能否为民心检验。能被读者和时间记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一流作品,我们要有承载历史的使命感,只有具备这种使命感,才能督促我们不断前行!

新闻推荐

宿州市政府领导调度城乡建设重点项目

本报讯9月3日下午,副市长张海虹在市住建委、市规划局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对宿州市部分在建城乡建设重点项目进行现场调度...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