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区用改革创新办法厚植现代农业发展根基

拂晓报 2018-09-04 11:53 大字

日前,安徽东平木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进行生产。据悉,该公司以研发﹑生产和销售细木工板﹑多层板﹑高档生态板﹑实木橱柜为主的木材加工企业。近年来,埇桥区通过资源整合,做强产业园区﹑培养骨干企业,着力壮大家居板材业,加快发展板材精深加工,研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努力打造埇桥区跨越式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本报记者 苏洋 摄

近年来,埇桥区以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为中心,紧扣五大发展理念,实施“现代农业+”工程,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全区形成了粮食、畜牧、林业、蔬菜四大主导产业。

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工程。现代农业+粮食安全。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实行控水、减肥、减药技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通过品牌专用粮食试点、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和绿色高产高效等项目引导,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新型节水灌溉设施面积20多万亩,建设65万亩品牌粮食基地。现代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区25个乡镇均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监管范围由原来的近郊蔬菜延伸到乡镇果蔬基地,农产品监测检验合格率100%。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集聚,项目入园的方式,重点打造了符离食品、顺河板材和城东循环经济3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结合“百千万”现代农业示范工程,打造了灰古、西二铺2个万亩核心区和30个乡镇千亩产业园,重点扶持灰古核心区,整合各类财政资金近3亿元用于核心区建设。目前,核心区建设初成规模。全区形成了“两核多翼,多园多点”的亮点纷呈的格局,孵化了符离沈圩村、灰古付湖村、永镇关湖村等一批集体经济实力强、产城深度融合的示范村。

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该区以“提升持续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为目标,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模式,实行种养结合,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让农产品生产更健康、更专业。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示范县”创建,推行八大循环模式,涌现了如草源牧业“畜-肥-粮食”、兄弟养殖“猪-沼-果”、蓝翔鸽业“粮-鸽-猪-瓜菜”等一批种养深度结合的生态农业样板和皖神面制品全产业链的循环农业的典型。

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该区坚持政策推动、项目带动、资金拉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全区现有龙头企业365家(其中省级13家、市级135家、区级2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81家,家庭农场1008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60家(其中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家)。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发展粮食、林业、畜牧产业加工能力不断提升。注重三产培育,涌现出意利达农业科技服务合作社、淮河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服务组织,打造了市外桃源、三八百虎园、西二铺都市绿都观光园、万牧青黎等一批休闲旅游示范点,三产深度融合,二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产业层次更加清晰,专业化程度更高,休闲观光、服务业成为农业发展新驱动。

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创建了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以各类服务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出一条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埇桥样本”。目前全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60家,联合体框架内的农业企业达到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26家,家庭农场达到512家,经营土地规模33万亩,带动农户9.8万户,联合体成员间的利益联结日益紧密,生产经营模式的优势逐步显现。“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连续3年被写入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在全省示范推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在灰古镇付湖村获得成功,已在全区推广,每个乡镇均建立三变改革试点村;埇桥区率先在全省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在此基础上,为了盘活土地资源,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抵押贷款。首创的“劝耕贷”金融信贷担保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了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和扩大生产。实施“人地挂”试点,解决了“人往哪里去、地往哪里转、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报记者 余明明

新闻推荐

宿州一小学生参观启金工作室

本报讯8月30日下午,宿州一小学生来到国网宿州供电公司启金工作室,走近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许启金,学习其不怕苦不怕...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