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田棚下”找对路
埇桥区桃园镇西杨寨村的王敬峰,今年51岁,夫妻俩踏实能干,但还是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家中精准帮扶责任牌上致贫原因显示为“因学致贫”。
原来,王敬峰上有年迈的老母亲需要照顾,下有三个孩子,各个成绩出众,孩子们沉重的学习费用让王敬峰的家庭负担一天比一天重。“孩子成绩都很好,学得继续上,可我们家就几亩地,一年收入根本不够孩子的学费。”王敬峰在土地上打拼了二十多年,可还是没有改变家庭生活困境。
以前,王敬峰种小麦玉米,一年的收入少得可怜,后来学习种瓜菜,搞起了经济作物种植。全家6亩地,全部种上蔬菜、瓜果,但家庭收入还是没啥大提升。“一方面孩子上学时时刻刻都需要用钱,另一方面咱没啥基础,种瓜种菜都是露天的,卖不着啥钱。”王敬峰总结说,露天种瓜菜,既赶不上好价格期,产量质量也不高,所以,收入长期以来难有改观。
“有一年,老二考上了城里的好中学,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我就打算不让她继续上学了,可她成绩好,十分想继续上,因为这大吵一架,我还动手打了她。”王敬峰的妻子说起这段往事,依然觉得对不起女儿,“那两年,我们家可以说穷得揭不开锅。”
变化发生于近两年,受益于精准帮扶的扶贫政策,王敬峰夫妻俩找对了提高收入的路子,一家人的生活开始有了起色。
自从建档立卡后,各级精准帮扶政策陆续到了王敬峰家。区、镇、村各级帮扶人员对王敬峰家的脱贫原因摸得一清二楚。2017年,特色种养扶贫资金补助1万元,王敬峰在自家的农地上盖起了钢构大棚。“盖大棚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想干的事,但是家里没钱,也就没盖起来。”受益于钢构大棚,王敬峰的瓜菜产量上去了,也卖上了好价钱,当年就收入近4万元,顺利脱了贫。
2018年,王敬峰又盖起了第二座钢构大棚,同样也是受益于特色种养扶贫资金的帮扶。同时,孩子们中,老大大学毕业找到工作,老二老三还享受到了教育扶贫的帮扶。家庭收入提高了,孩子学业花销也少了,王敬峰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有奔头。
现在正是西瓜上市卖好价的时候,王敬峰夫妻俩兵分两路,从早到晚不是在瓜棚里摘瓜,就是在集市上卖瓜。“党的政策好,让我这个老农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还是得继续干,不干,生活还是得原地踏步。”5月31日下午3点钟,记者来到王敬峰家,夫妻俩刚刚卖瓜回到家喝了口水,稍微歇一会,还得下棚摘瓜。本报记者 余明明
新闻推荐
中安在线6月5日报道,“最近,同事见面都不问你吃饭了吗,而是问昨晚你洗澡了吗?”连日来,遭遇缺水之困的宿州市民无奈地说。立夏...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