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蓄势腾飞正当时 宿马现代产业园创新机制转型升级发展纪实(下篇) 本报记者 陈成光 本报通讯员 曹家坤

拂晓报 2017-10-10 16:21 大字

新汴河之畔,京沪高铁旁,一座崭新的产业新城——宿马现代产业园正在乘着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东风蓄势腾飞。

“从项目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这样的行政审批效率实在超出了我的预料。”虽然对“宿马效率”早有耳闻,日前,宿州正新食品有限公司夏怀雷还是为之深表震撼。

“无论是建设前期市场主体登记,还是建设初期相关许可证办理,除涉及到前置收费项目外,相关业务都实现了当日办、当日结。”夏怀雷在感叹的同时也为企业的抉择深表欣慰:“宿马园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正新肉制品加工项目建设节省了时间,也为企业发展赢得了先机,这也更加坚定了正新食品扎根宿马发展的信心。”

招商和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两个关键环节。招商引资,引进是前提,落地是关键。如何将签约项目尽快落地,让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达效?提供优质政务服务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园区始终坚持“有事必服、无事不扰”的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服务机制,提升营商服务能级,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养商”的发展环境,将园区打造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和政策洼地。

优化项目服务,提升营商能力。园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项目至上理念,营造盯着项目干、围着企业转的新热潮。实施“四对一”包保机制。全面梳理新签约项目,围绕泰盛造纸、安源客车、绿地集团等重大项目加大服务力度,深入推行项目包保服务。截至目前,园区包保领导及有关部门帮扶泰盛、安源、绿地、宿城一中等项目召开20余次项目协调会,解决40余项具体问题。坚持项目帮扶“一线工作法”,实行多帮入园企业跑跑、多到项目现场走走、多到生产现场看看、多给企业出出点子“四个多”机制,做到第一时间掌握问题、第一时间出对策、第一时间协调、第一时间解决。截至目前,园区领导及有关部门深入企业调研80余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近200项问题。建立“四个必查”督导机制。对政务服务不到位的必督查、对项目落地缓慢的必督查,对被企业投诉的必督查、对包保不到位的必督查,形成以督查倒逼责任落实,以督查提高服务实效。

做强融资服务,发挥金融引导产业发展的作用。园区设立了2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2亿元的“徽盈”中小企业发展基金、5亿元的鲁班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的益鑫产业引导投资基金、2亿元的中行批量化业务等基金,形成了21亿元的基金规模。近期又新设立了5亿元产业扶持基金,宿马投资集团成功发债10亿元,高效帮扶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目前,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徽盈”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已为18家企业投放近3亿元;园区已为20家企业担保25笔业务,在保余额1.56亿元;四板挂牌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

创新政务服务,深化改革提升效能。率先实行全程代办制,园区在政务服务中心专门增派两名工作人员,专职帮助入园企业办理企业注册等手续,并安排经济发展部、规划建设部等与企业联系较为密切的部门在政务中心设立咨询窗口,方便及时解决企业问题和需求,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中心全覆盖”的便利化审批方式。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简化了登记材料、优化了登记流程、缩短了登记时限,实现了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平台高度融合,提高了办事效率。积极进行“多证合一”改革,通过减少证照数量,简化办事程序,降低办事成本,以“减证”推动“简政”,进一步营造便利宽松的营商环境。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全力促攻坚 绣花抓落实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年度战役

(上接第1版)史翔强调,要抓排查整改,坚持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追,进一步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完善资料,确保10月底前完成省大排查整改任务。要抓“两率一度”,在严格识别、规范退出、防范返贫上下...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