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报恩引路致富
(上接第1版)
土地有了,建大棚材料也买来了,但是30万元的启动资金远远不够,还面临近百万元的资金缺口。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弄不好,不仅30万的家底子空了,说不定还会再次陷入欠钱的窘境。“开弓没有回头箭,第一步已经迈出去了,不能半途而废。”凭着一股毅力,张培东奔西走寻找合伙人,筹齐了资金,终于把前期的5个温室大棚建成。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接踵而来的是技术上的难题。张培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去外地考察调研,白天在大棚里穿梭劳作记录蔬菜生长情况,晚上在家里学习大棚蔬菜的种植管理知识,遇到问题就及时向专家技术员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的第一批西红柿喜获丰收,也收获了第一桶金。
目前,张培累计投资1180万元在灵璧县虞姬乡、杨疃镇,泗县长沟镇等3个乡镇建设日光温室大棚62个,占地680余亩。他的西红柿、千禧小番茄、黄瓜、葡萄、草莓等果蔬种植大棚在家乡大地上遍地开花,映红了绿色生态种植行业的一片天,为家乡父老走出了致富带头路。
盯住生活新需求 主动出击谋发展
“现在大家都能吃饱饭了,肯定要追求怎么吃得更好,我们要有所回应才行。”大棚蔬菜种植越来越红火,张培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需求。
围绕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张培主动出击,将以种植、销售为主的农业蔬菜大棚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依托国家3A级旅游景区虞姬文化园,转型升级为集种植、旅游、采摘、农家乐“四维一体”的综合农业游乐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游乐中心又加入全县旅游“一卡通”项目。游客凭一张旅游套票就可以到大棚享受采摘乐趣。
“这里环境好、服务也好,我每年都要来这里好几次,摘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带回去给亲朋好友品尝。”和家人一起来游玩的刘女士开心地说。在大棚从事接待服务工作的王大姐介绍:“我在这儿工作3年了,来采摘游玩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他们都对这里赞不绝口,玩得开心、吃得也放心。”
2020年,灵璧县浩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接待游客万余人次,仅采摘收入就达30万元,年产值1000余万元。看到喜人的成绩,张培谦虚地说:“这是乡亲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我一定要把我们灵璧的牌子打响了。”同年,张培注册了“虞浩园”商标,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全力打造灵璧特色无公害果蔬品牌。
不忘初心报恩情 携手奋进在路上
“要回报乡亲,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张培始终不忘自己回乡创业的初心,带动村民共同发展,实施规模化大棚种植。他吸纳105名贫困劳动力入棚务工,户均增收1万余元,基本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他还与农户对接,采取“保底+分红”的模式。农户每年在获得10%保底收益的同时,还可享受盈利分红。目前,合作社已有292户贫困户入股,入股资金277.1万元。
为了实现增收,张培一方面为农户提供果蔬种子、农药、化肥及销售渠道,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邀请相关专家教授进村培训,并与淮北师范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破解技术上的难题,提升管理水平。农户实现了从技术到管理的提升,果蔬也实现了品质的提高。张培又采取托管的方式,将大棚承包给有能力的技管人员,每户每年可增收2.5万元。
“我是一名农民党员。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要有职业素养;作为党员,要讲党性。为群众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只是尽了一名党员的义务。”张培说。近几年来,他不仅想方设法带动家乡父老脱贫致富,还致力于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疫情防控、贫困学生和老弱病残救助等社会事业,先后捐款捐物100余万元。
张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当初回乡创业的诺言,凭着对故土的热爱,深深扎根农村,走出了创业带头路,更助力乡亲走上脱贫致富路。张培表示:“我现在仍然在路上,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在各级党委的带领帮助下,我会和乡亲们一起努力,让大家的生活更好,让家乡更富更强!” 宿组轩
新闻推荐
捕捞(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罗伊婷)如今,越来越多的内江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徐燕芳就是其中一员。她陆续在家乡投资三十余万元...
灵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