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与成名成家 访原《中国新闻出版报》总编辑张芬之
吴倩
上接5月21日14版
5.您觉得,自学成才的事例对后人有哪些影响和启迪?
答:我的自学成才和成长经历,就历史背景来说,与当下新时代的背景和条件已不能同日而语。我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穷则思变。无情的现实,逼着你不得不量体裁衣,从自学中增才干,找出路,变命运。而今已是小康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与文化娱乐、受教育的环境,已大大改善。但我以为,物质文化生活与教育环境变了,并不等于不需要奋发向上,自学成才了。自学成才对人生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人要想有知识,有才能,有出息,首先要有志向,有志气。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人生在世,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永无止境,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懈地追求。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新时代,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要想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虚怀若谷,永不满足,坚持学习再学习。要有那么一股苦读寒窗、耐得寂寞、踏实勤奋、埋头苦干的精气神。因为,人们获得知识与技能,一是在课堂上,在书本上学习,二是在实践中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不断地学习、实践、积累、充实、提高。这里面本身就包含着年年、月月自学成才的要求。假如一个人没有刻苦学习,求知求才的自觉性,那就会对自己放松要求,降低标准,甚至变得消极、懒散起来,成为胸无大志、马马虎虎的混日子的人。这样的人生没味道,不可取,与自学成才和成名成家格格不入。
我数十年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学,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家庭,成就了事业。我的经历,我的成长,对今天的年轻人还是有励志和启迪作用的。幸福都是从奋斗中得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幸福,我的业绩,我的人生的不平凡,就是在自学成才的奋斗中,靠抛洒汗水,辛勤耕耘得来的。没有当年夜以继日、青灯孤影的爬格子,写稿子,不会成为笔杆子,更当不了作家和总编辑,难道这不是活生生的事实吗?!
我的自学,我的成长,还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不一定与学历画等号,学历低甚至没有上过大学,也照样可以通过自学拥有相当的学问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同样可以评为教授,成为博导,干一番功成名就的事业。事实上,这样的典型例子多不胜数。君不见有的人虽是名牌大学毕业,也有硕士、博士的耀眼光环,但并不一定有真才实学。有的人追求的是“表面光”,其实是“客里空”,如同水上浮萍。我以为,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知识,有才能,有出息,有尊严,活得堂堂正正,像模像样,首先要从小立志向,有一种不畏劳苦,埋头苦干的韧劲与拼劲。只有如此,无论是学历高,还是学历低,都可能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形式的艰苦努力,学有所成,业有所攻,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人生。
6.您多年工作生活在北京,很少回故里,请问您对家乡安徽总体上是怎么看的,又有着怎样的情感?
答: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离开安徽宿县到北京当兵、工作,一转眼52年过去了。真正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脚步匆匆,岁月无情。当年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如今已七旬开外,是真正的老年人了。人常说,人老了,容易怀旧。这些年也的确平添了许多思乡思亲思友之情。说内心话,我的恋乡情结始终很深很重。有时在梦里,还清晰地回到了少年时光,还依稀记得村里的一口老井,家院里的一排枣树,还有一条通往四邻八方弯弯曲曲的小路。因为,那里有我长眠九泉的父母和祖辈。有我儿时的玩伴,有我的同学、同乡和格外尊敬的老师,更多的是留有我曾经抛洒汗水、辛勤劳作的一行行足迹。所以,到北京这半个多世纪,我也曾二十多次回家乡,不只是看望父老乡亲,还专程去探望我的老师,我的恩人,我的同学,我的同事。我在任期间,应家乡领导的要求,为原宿县地区申办过报刊,也为故乡灵璧县的应急事项而排忧解难。7年前和2年前,我先后两次回到安徽省灵璧县,向118所中小学捐赠了我的4本书,即:《生死一步之遥》《报海拾贝》《爱的心语》《出发——我的如谜人生》,总计近7000册,花去稿酬和个人积蓄20余万元。2013年9月去合肥,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同志,还专门为我回乡捐书助学写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并由安徽出版集团在合肥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2018年9月回灵璧县第二次向我的三所母校赠书时,我特意为母校的师生作了四场自学成才的励志报告,受到热烈欢迎。这两次回乡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也使我非常真切地感受到,可爱的安徽,可爱的家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坚实步伐,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还是市容市貌和新农村建设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合肥这座新兴的省会城市,已成规模,更加美丽,充满生机;美丽的黄山,松柏常青,云海茫茫,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原来的灵璧县城,5层以上的高楼极少,每逢下雨,县城的石子路,污泥浊水四溢。如今,修建了灵璧石文化公园、虞姬文化园和钟馗艺术园,街道宽敞整洁,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前不久,从安徽是个好地方网上,又欣喜地看到,合肥市瑶海区明光路街道党工委,在深入开展“以孝治家”系列活动,坚持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做好事,让孝的圣火在明光熊熊燃烧。衷心希望这种善行善举,这种孝道文化,薪火相传,尽快地在江淮大地推广开来,发扬光大。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离别家乡数十年,朝朝暮暮,年年月月,乡音不改,乡恋依然。听说,我们小圩大队的农舍,将要进行整体规划,拟建成一家一院两层楼的新农村,这是父老乡亲梦寐以求的大好事。趁着身子骨还壮实,眼力精力还好,准备在故乡三间老屋真正变成两层楼时,一定携夫人和子孙回老家看看。到那时,父老乡亲喜团聚,话家常,说变化,该是一种多么亲切,多么热闹的景象啊,我殷切地期盼着。
新闻推荐
上期提要: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势不可挡地杀进了北京,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留下一份血书,话虽不多,主要意...
灵璧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灵璧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