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13万余只口罩的背后 灵璧县凯恒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全力战“疫”侧记

拂晓报 2020-03-23 16:48 大字

图为灵璧县凯恒防护用品有限公司耳带生产车间。

3月20日,记者来到灵璧县下楼镇小圩社区,看到灵璧县凯恒防护用品有限公司的无菌口罩生产车间内,一只只一次性防护口罩从生产线上“吐出”,一个个身穿防护服的工人熟练地进行耳带焊接、筛检、包装、装箱、封箱;每一台机器都开足马力,以每分钟50个口罩的速度满负荷生产,25只一叠,50只一袋,2000只一箱,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灵璧县凯恒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坐落在201省道边灵璧县下楼镇小圩社区内,占地3000平方米,注册资金500万元,专业生产口罩。公司发起人田凯响应政府返乡创业号召,带动家乡经济发展,帮助百姓早日脱贫。

“小小的一只口罩,不仅承载着我们对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心,也饱含了对社会的真心与责任。”灵璧县凯恒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法人田凯告诉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口罩货源紧缺,缺口很大,他们公司肩负起重任,所有职工放弃休假,从1月21日起,逐步恢复生产,并新增生产线,共有4条生产线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职工们三班倒,轮流作业,人休机不休,在受原材料限制的情况下,每日可生产一次性防护口罩13万余只。

警报拉响 正月初一紧急复工

“1月21日,灵璧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向我公司下达通知:希望企业恢复生产。那时候我们已经放年假了,工人难以召回。”田凯回忆,除夕那天,他不知打了多少电话,先是联络骨干员工,再发动工人,正月初一下午就有70%的工人回到了车间。

“大家回来了,都觉得应该为战胜疫情做出一些贡献,说实在的,我很感激他们。”田凯说,企业本来就有很严格的消毒措施,复工后又增加了体温测量、来访登记、重点区域消毒等。疫情之前,他们共有3条生产线,工人们加班加点,每天最多生产口罩7万只;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新上了一条生产线,4条生产线每天可生产口罩13万余只。

坎坷不断 原料运输都是难题

“熔喷布、无纺布压制成口罩形状,这是第一步……”车间里,田凯介绍着口罩生产的主要流程,不同岗位的工人们各司其职,手里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下。田凯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场景,想起了复工时遇到的困难。

职工到位,机器火力全开,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原材料的供应速度远远赶不上生产速度,眼看着就要不够用了。“拿不到3吨的话,2吨也好,1吨也行,拜托您了!”田凯急得到处打电话,向上游无纺布企业求助。

接到要求复工的电话后,田凯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原材料的供应商。“年前我们有一些存货,但开工后用不了几天就断货了。”田凯说,疫情发生后,方方面面成本都在增加,原材料也在涨价。“现在企业不是计较利润的时候,即便原材料价格疯涨,口罩的出厂价也仅仅做了微调,远远低于市场价格,一个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长久生存下去。”田凯话语铿锵。

政府支持 开足马力再上生产线

物流已经停了,原材料怎么运过来?口罩的包装、运输用的纸箱,这些都亟待解决,整个过程中,田凯的心情只能用“焦虑”来形容。“这多亏县委、政府为我们企业大开绿灯,协调相关部门优先保障运输;协调厂家,保障熔喷布等原材料供应;协调金融机构快速放贷,新上生产线……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们的压力。”田凯感激地说。

为保证该公司24小时顺利生产,灵璧县委、县政府为企业提供了保姆式服务,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秩序维护、交通运输、原材料对接、技术用工等一系列难题,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物资保障,以实际工作成效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粗略统计,自1月27日至今,灵璧县凯恒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共生产300多万只口罩。疫情发生以来,该公司陆续向小圩村、下楼镇、灵璧县政府等部门捐赠了74000只一次性防护口罩。“多生产一批,就是为政府多出一份力,越是艰苦的时候,越要扛起社会责任。”田凯坚定地说。本报记者 杨雪

新闻推荐

建立“五项机制”防疫扶贫两不误

本报讯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后,灵璧县脱贫攻坚队伍迅速出击,主动担当起脱贫攻坚收官和疫情防控两大工作任务,统筹部署疫情防控...

灵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灵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