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厂,让我自食其力脱了贫
在灵璧县娄庄镇姚山村,82户贫困家庭忙着做一样新“家务”,时间自由,活也简单,全家老少都能干,每天还能增加一笔收入。近年来,许多贫困家庭都靠这份家务稳定脱贫了。日前,记者走进姚山村,听他们细说增收账。
“嗒、嗒、嗒——”循着轻微而有节奏的机器声,记者走进贫困户江素英家,只见她正端坐客厅里的一个小桌前,熟练地操作着渔具装配机。这台电水壶大小的机器,上面有一个冲头,下面是个小模具,江素英把金属原料放在模具上,再拉一下冲头,不过3秒钟,一件转换连接器就压制而成。
自丈夫因脑干出血瘫痪以后,江素英就放弃外出务工,留在家中照顾丈夫,仅靠几亩田地维持生活。2018年,她响应号召,种植10亩中药材“决明子”,每年增收上万元。现在,江素英又接下了村扶贫工厂的渔具配件生产订单,用扶贫工厂送来的小型机器和生产原料在家中就业。江素英给记者算了笔账:生产渔具配件,平均每月可以获得1500元左右的计件工资,一年下来就有1.8万元收入;家里的耕地每年净收入3000多元;对于她这样的居家就业贫困户,县人社部门每月还发放200元补助。“这样,一年的收入在2.1万元左右,脱贫不在话下。”江素英自信满满。
随后,记者又来到贫困群众王德红家。王德红因一次事故双目失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家庭十分贫困。2017年起,妻子开始为村扶贫工厂生产渔具配件。“俺家一个人生产,每月可以拿到计件工资1000多元,农闲时候,婆媳两个人生产,每月计件工资2000多元。县人社部门每月还给俺家发放200元居家就业补助。俺家还有13亩地,每年种地收入近万元。俺家已经脱了贫。”王德红的儿媳笑着说。
姚山村第一书记戴安君告诉记者,由于加工工艺操作简单且安全,基本上所有贫困户都可以参加。33岁的陈泽岭因患矮人症,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全靠年事已高的父母照顾。现在,他被安排在扶贫工厂看管两台自动化渔具配件生产设备,每月收入1700元左右。“每年收入有两万多元。扶贫工厂,让我自食其力脱了贫。”陈泽岭笑着说。
一些贫困群众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居家就业、稳定脱贫,都归功于村里的扶贫工厂。2017年8月,该村统筹各项扶贫资金50万元,对村里的废弃校舍进行改造和扩建,整体租赁给村民赵跃,用于生产各类渔具配件。在十年合作期内,扶贫工厂每年向村集体交付5.5万元租金,用于扶持其他村集体经济再发展和村级扶贫事业等。
现在,扶贫工厂已稳定实现年产值350万元以上,年净利润40万元以上,常年在厂务工人员6名、在家从事后期加工人员120名,其中贫困户务工人员82人,带动全村近半数贫困家庭实现“工厂建在村里、就业不出家门、工资按月发放”的居家就业运营模式,通过按件计资,实现户均年务工收入1.5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加速融入淮海经济区 推进灵璧高质量发展 省人大代表、灵璧县县长赵明:探索与徐州共建空港物流园
“李国英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篇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报告中还提到今年将全面实...
灵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