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民真正学到本事,是我最大的希望” 记市中区朝阳镇回龙桥村农技员李春

内江日报 2019-10-08 06:55 大字

李春(左)查看刘树良家菌种高温消毒情况

李春(左)与业主一起查看柑橘树长势

◇全媒体记者 陈莉萍 文/图

李春,是市中区农业农村局多种经营蔬菜管理站副站长,也是市中区朝阳镇回龙桥村的农技员。

可能是长期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原因,李春身上透着一股子坚韧和朴实,戴着镶有厚实镜片的近视眼镜,微卷的长发简单扎成一个低低的马尾,总是穿着一双方便行走的平底鞋。

在回龙桥村的这两年,李春穿着她的平底鞋走遍了村子的田间地头,一手将该村的柑橘品种从劣改良成优,使柑橘产业从无到有。如今,回龙桥村的春见、爱媛38号等优质柑橘种植面积已超过1300亩,李春个人也被评为全省贫困村优秀农技员。

“要让村民增收,必须进行品种改良”

9月27日,记者来到市中区朝阳镇回龙桥村,一进入该村地界,大片橘树就映入眼帘,油绿的叶子在阳光下泛着光,枝头硕果累累,透出诱人的橙色。

这些挂果的柑橘并不是回龙桥村的“原生”树种,而是经李春进行品种改良后引进的新品种——春见。

2016年,负责市中区柑橘产业布局的李春看中了回龙桥村这块地。该村有30余年的柑橘种植历史,当时村民零散种植着约200亩椪柑。但由于椪柑市场售价极低,有时甚至低至1毛钱一斤,严重打击村民的管理热情,椪柑树在回龙桥村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村民的收入也一直提不上去。

基于这种情况,综合考虑贮藏条件、技术水平及销售渠道等问题,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李春为回龙桥村选择了口感更好、市场售价更高的春见,在原椪柑树的基础上进行品种改良。次年,改良后的春见就实现了挂果销售。

贫困户刘树良的孩子自幼失聪,并且常年病痛不断。为了照顾孩子,刘树良夫妻二人不得不留在家中,种植食用菌和柑橘成了一家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采访当天,刘树良到城里卖了60多斤平菇和袖珍菇,收入了200多元,他有些高兴。

但食用菌市场售价不固定,加之缺乏贮藏条件,刘树良种植食用菌的收入并不稳定,改良品种春见让他从本已荒芜的柑橘地里看到了希望。“原来种椪柑,下果、套袋、销售,忙活半个月可能才卖1角多钱1斤,卖不完就只有烂掉。”刘树良介绍,春见口感好、不愁销,批发价约3元每斤,零售价可达到4元,这可是椪柑售价的好几十倍啊!

虽然只种了一亩多春见,2018年刘树良却因此增收约5000元。“现在一挑春见,比椪柑值钱多了。”尝到了甜头的刘树良表示,将加强管理,并积极向李春学习技术,争取把春见种得越来越好,让一家人的收入越来越高。

“发展壮大产业,需要有实力的带头人”

2017年10月,李春被派驻回龙桥村任农技员。有了之前的工作经历,李春对该村的情况已有了一定了解。她深知,要让一个村真正脱贫、让村民持续增收,发展壮大产业是先行基础,更是重要保障。村民自行零散种植柑橘无法形成规模,竞争力太小,必须要有技术、有资金、有渠道的业主来带领大家走上致富快车道。

因此,在鼓励村民大力发展春见种植的同时,李春将引进业主作为发展壮大产业的重点。

“搞农业就要脚粘泥土。”这是李春的信条。到回龙桥村后,她长期扎在村上,经常山里田间各处转转,看看村里有多少土地、柑橘种植情况如何、有多少土地可以流转、是否适合种柑橘等等。

对各方面情况烂熟于心后,李春开始积极联系业主,力邀实力强劲的业主到村考察,陪着业主选地、量地,努力做村民工作促成土地流转,竭尽全力解决业主入场前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发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唐强是2017年12月来到回龙桥村种植柑橘的。如今,看着自己种下的柑橘长势喜人,唐强开心之余表示,这离不开李春的帮助指导。

回龙桥村共引进了3名柑橘种植业主,为了确保柑橘产业顺利发展,李春经常到业主和村民的种植园查看柑橘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传授科学种植方法。单是唐强的种植园,李春每周都要去至少两三次。

今年8月初,唐强种植的柑橘叶子出现麻点,并出现大量潜叶蛾,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染病的柑橘将大量落叶,快速死亡。事态紧急,他赶紧联系了一向热心的李春。第二天,李春便邀请省农科院柑橘首席专家到现场查看情况,根据专家的建议,染病的柑橘通过施药很快恢复了健康。

“填肥的坑要沿最外枝条的滴水线挖,这样才能保证肥力持续有效释放。”采访当天,李春再次来到唐强的种植园,种植园正在组织工人施肥,闲不下来的她立刻上前指导。接着,她又去查看之前染病柑橘的恢复情况,看到树苗均已恢复健康,才放下心来。

唐强的合作社流转了土地259亩,每年每亩流转费用约800元,每年为回龙桥村带来土地流转收入超过20万元;常年用工10余人,最多时用工数达到约70人,自2017年李春到回龙桥村以来,为村民带来务工收入合计约30万元;由于使用了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唐强每年还将向村集体分红2.1万元。

回龙桥村引进的3名业主共流转土地800余亩,为该村带来了可观的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及村集体收入。

“让村民真正学到本事,是我最大的希望”

柑橘种植技术是李春的强项,但她对回龙桥村的帮助不止于此。

对于村民在发展产业和日常种植中遇到的难题,李春都会不遗余力地给予帮助。

贫困户刘果兵于2011年开始种植水蜜桃,种植面积约20亩。虽然种了多年桃子,但产量总是上不去,桃子也因为品质不高卖不上好价钱。最让他头疼的是蚧壳虫,桃子一旦染上蚧壳虫,就会减产、影响口感,刘果兵想了很多办法,用了很多药,都没解决掉这个问题。

李春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主动为刘果兵出谋划策,指导其在树干上刷白,有效解决了蚧壳虫的问题。并且纠正其连续使用同种药物进行消毒及杀虫的误区,免费为刘果兵等种植户提供粘虫板,促进科学种植,帮助大家增收。得到李春帮助后,刘果兵种植的桃子产量高了、品质好了,每年增收约5000元。

“她就是一个热心大姐,为我们村的脱贫攻坚作了很大贡献,大家遇到问题都找她,能解决的她都积极解决,她自己不能解决的就联系别人帮忙解决。”据回龙桥村“第一书记”张峻菡介绍,李春不仅注重教授大家农业技术知识,还主动为村民联系厨师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及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等,遇到村集体产业大米滞销,她更主动联系部门、单位及电商平台推销,顺利解决了滞销难题。

“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要走到地里观察,才能及时发现它带给作物的影响,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面对赞誉,李春很淡然,回龙桥村的柑橘产业如今已初具规模,但她依然坚持抽时间到地里走走看看,用双脚丈量并守护着她热爱的这片土地,“我打心底里希望村民和贫困户能够学到真本事,真正过上好日子。”

新闻推荐

灵璧:文明实践迸发新活力 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新“六单”模式,打通宣传、教育、关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建成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018年以来,评选出“中国好人”1人,“安徽好人”2人...

灵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