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灵璧县创新基层文化活动纪实

拂晓报 2019-07-25 10:48 大字

近年来,灵璧县通过活化传承传统乡土文化、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不断丰富创新基层文化,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非遗传唱文明花

灵璧县是有着千年历史的皖北古县,广袤的淮北平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少宝贵的传统乡土文化逐渐边缘化甚至濒于消亡。

为了保护传统乡土文化,近年来,灵璧县创新乡土文化保护机制,将传承、保护和展示乡土地域文化作为推进基层文化活动的重点,将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与活化传承传统乡土文化有机融合。

大鼓、琴书、柳琴戏、唢呐……这些古老的传统曲艺形式,曾深深植根于广袤的皖北乡村田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我们这样的草根艺人提供了展示传承传统曲艺的平台。”灵璧大鼓非遗传承人顾小梅告诉记者,“为乡村文化振兴做贡献,只要观众喜欢,我就唱得高兴。”

灵璧县积极组织全县非遗传承人、乡贤能人、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分乡镇、分村成立文化志愿服务队或文艺小分队;各乡镇、村(社区)充分发挥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两室一场”的平台作用,推动“一乡一村一品”文化活动的开展, 组织纳凉书场、非遗进村、进社区、进校园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展演活动,让基层群众近距离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增强了群众的凝聚力。

据灵璧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锰介绍,通过创新乡土文化保护机制,菠林喇叭、皮影戏、灵璧琴书等一些散落民间的优秀乡土传统文化得以重焕新生。灵璧菠林喇叭不但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走出国门。

三级阵地育“三风”

“ 多少年没听过大鼓、琴书,一下子勾起了几代人的乡愁回忆,现在农民不愁吃不愁穿,听听大鼓,唱个琴书,其乐融融啊!”灵璧县游集镇村民尤计红高兴地说。

去年以来,灵璧县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工作运行体系,建设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更好地服务了百姓,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王锰介绍,灵璧县加大财政投入,推动图书馆、文化馆“两馆”工作下沉,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改变过去公式化、套路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思路,通过“基层报单、中心派单、志愿接单、部门买单、社会评单”的工作模式,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好政策。

灵璧县还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一方面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吸收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各种文化宣讲活动,提高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自主性,让乡风文明深入人心。常态化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00余场次,参与群众13万余人次。

破除陋习争当先

近年来,名目繁多的宴席、五花八门的礼金、节节攀升的彩礼……让老百姓不堪重负,甚至导致随礼返贫、因婚致贫的现象,成为农民小康路上的沉重负担。

灵璧县一方面结合乡土文化特点创新乡村自治,在310个行政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协会、道德评议会等载体,充分发挥乡贤作用订立《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培育“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乡村道德风尚。

另一方面,加大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全县共有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682个,登记在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员5000余人,这些来自民间的志愿力量活跃在田间地头,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  杨雪

新闻推荐

无证驾驶“病车”,男子高速被查

本报讯7月14日傍晚,河北男子仝某安驾驶一辆脱保、脱审车辆,在徐明高速灵璧执法站被宿州高速交警查获。民警调查发现,不仅仅...

灵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