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青绿漾古城

皖北晨刊 2019-04-30 09:44 大字

新汴河在宿州境内由西向东流,汛期里水势湍急,日常里微风细浪,更多的时候是波平如镜。新汴河的“新”对应着古运河的“古”。“新”与“古”在许多地段还是重叠的,说它是古运河的河上河并不多夸张。

数十年前,灵璧人在开挖新汴河时发现了旧河床,也就是淤了的古运河。在古河里还挖出了许多奇异的石头,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宋时运往京城的花石纲,它们是因船只失事留下的。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不知道它们的价值,终而成为铺路的石子。如今,面对新汴河的泱泱碧水,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古运河,想起古运河上那林立的风帆。

有河就得有桥,想要借助水势就得有闸。于是,流经灵城的新汴河上有了桥闸一体的橡胶坝。坝,是用来拦水的。唯有橡胶坝兼有闸的排放功能。据说灵璧的橡胶坝位列当时世界第四,国内第一。它的存在大大提升了灵璧的知名度。由于橡胶坝位于灵城西,日久天长,除了业内的人,“灵西闸”也就成了橡胶坝的代称。做为桥,“灵西闸”建成后的许多年里一直是个交通枢纽。

同时,灵西闸还是一处人文景观。清风明月下,水声潺潺里,一茬又一茬少男少女们在这里流连忘返、情定终身。

岁月更迭,灵西闸步入暮年。经济的高速发展更是让桥不堪重负。于是,灵西闸的下游又有了桥。桥的下游的西集修了闸后,灵西闸得到了彻底的解脱。寂寞下来的灵西闸并没有被人忘却,它的沧桑,它的见证人的身份,是灵璧人记忆的触点,回放的按钮。

西集闸启用前,因橡胶坝的拦阻,灵西闸的下游,一年四分之三的时日里,那水总是窄而薄,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现今,一年到头,水都是丰盈的,用浩浩荡荡来形容也不为过。对周边的人,它就是家门口的长江黄河。况且它是训服的,安宁的。这些年的发展,这片水,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城市里有一条流动的河,不是想做就可以做到的。灵城人无疑是幸福的。

利用自然条件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是前人的智慧,借助丰盈的汴水打造休闲之地应是灵璧人的创新。如今,自灵西闸到西集的休闲长廊已初具规模。堤顶上,绿树成阴,鸟语唱和。河坡滩头,各种树木、观赏植物错落有致。绿阴如毯的地上,花开四季。绛红色的路或宽或窄的在绿野中蔓延,在高树矮植中游走,看似径绝处忽的又峰回路转。这是色的组合,动态的展示。

水边有桥,曲径通幽。桥下有小舟,人们可以近距离观鱼看虾,也可以泛舟水上与水互动。河中有高地。高地边上有船,有晾晒的网具。这是幅静态的画,透着几丝掩饰不住的古意。

清晨,你要是早起一会,可领略朝阳初露时的绿水与蓝天一色;傍晚时可迟到半会,看晚霞与群鹜齐飞。

灵西闸往北不远就是凤凰山。凤凰山头南尾北,隧道贯通后成为灵城的又一景致。十几岁时我就常登上山顶,那会的小城是一览无余,现时已是一眼看不到边了。目力达处,高楼林立,绿阴如抹。意识里,南城的青色远重于其它三个方向。绕小城骑行,总觉得南城的空气比那三面清爽。细想来也没什么奇怪的,不是说“近水者润”吗!

苏东坡在《灵璧张氏园亭记》里说:“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这里的“汴之余浸”就是古运河之水。能进入苏先生眼帘的景致必定是非凡的,也因此,灵璧人自豪过,向往过。可同如今的休闲长廊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而后者,则更具特色,更大众,接纳得也更广。

高埂

新闻推荐

如何防治废弃农膜塑料形成的农田“白色污染” 收旧推新 源头管控

【事件回放】今年以来,宿州市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力度,在全省率先推广使用降解农膜新产品,在防治农田“白色污染”方面出实...

灵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