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霞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

拂晓报 2019-03-28 11:30 大字

本报讯 陈书霞是尹集镇菠林村琴书表演艺人,从艺40余年来,一直扎根基层、坚守清贫,演唱积极健康的琴书书目,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被省文化厅授予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灵璧琴书代表性传承人。

据了解,陈书霞生于琴书表演世家,幼时耳闻目睹,对琴书表演产生浓厚的兴趣。12岁时,她就跟随养父母张兴化、吕素珍学艺。养父母是当地有名的盲人琴书艺人。她从小苦练基本功,先学敲琴、打板、熟背书段子。熟练之后,老师教唱腔。当唱腔、敲琴、打板三者协调后,跟师傅开始学大部,之后,经过师傅考试合格后方可单独演唱。那时,一场书三四个小时,需要熟记于心的唱词五六千句,每当因忘记唱词遭到师傅的训斥时,陈书霞常有放弃的念头。得益于家人和师傅的鼓励,陈书霞坚持了下来。白天她勤学苦练,晚上就找同门师兄弟和其他琴书艺人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天长日久、熟能生巧,逐渐可以自编自演。16岁时,学艺四年的陈书霞开始了人生的第一场演出。

在此后的40年中,她与丈夫张贤让搭档,在本地和外地演唱琴书,并巧妙地把泗州戏、花鼓、民间小调等结合在一起,同时穿插地方大鼓说唱调节气氛,手、眼、身、步、法等艺术手段灵活运用,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琴书演唱风格。她演唱的作品,多次在省市曲艺大赛中获奖,2011年被安徽曲艺家协会吸纳为会员。在献艺谋生的同时,陈书霞还自觉的承担起艺术传承的责任,广收门徒,向他们传授演奏技艺。多次到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了解琴书。(本报记者 杨雪)

新闻推荐

灵璧县创新“合作社+”模式助农就业增收

本报讯3月的暖阳驱走了一冬的寒意,灵璧县虞姬乡虞姬村浩园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基地里生机盎然,翠绿的黄瓜、鲜红的草莓、...

灵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