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御苑中受到冷落的英石
英石是中国传统三大名石之一。从宋代以来,英石由于“皱而多纹”、“瘦而耸削”的欣赏价值深受文人的追崇。故宫御苑早至元代的三块赏石中有两块为英石。由此可见,皇家苑囿对英石的追崇一直从元代延续至明初。奇怪的是,故宫御苑英石的数量在清代大大减少了。英石为什么在清代的皇家苑囿中受到冷遇?也许乾隆皇帝不大喜欢它那峻峭的形象!由于缺乏文献记载,英石在清代皇家苑囿中所受冷遇的原因是不得而知的。
英石是中国传统三大名石之一。从宋代以来,英石由于“皱而多纹”、“瘦而耸削”的欣赏价值深受文人的追崇。例如,宋岭南使程德孺解官北还,以英石赠扬州为官的苏轼。苏轼取杜甫“万古仇池穴”之句命为“仇池石”,将其视为“希代之宝”,并赋诗《仆所藏仇池石》云:“海石来珠浦,秀色如蛾绿。坡陀尺寸间,婉转陵峦足。连娟二华顶,空洞三茅腹。初疑仇池化,又恐瀛洲蹙”。
故宫御苑早至元代的三块赏石中有两块为英石,即位于御花园天一门东侧的“圆盆座英石”(《御苑赏石》御八)和位于御花园钦安殿西缭垣便门外的“方台座英石”(《御苑赏石》御十三)。由此可见,皇家苑囿对英石的追崇一直从元代延续至明初。
《御苑赏石》御八《御苑赏石》御十三
实际上,明故宫一直着力于英石陈设的建设,而且这种建设从明代早期一直延续到明代晚期,使得英石成为御苑中最主要的石种。例如现存御花园的“明代早期须弥座英石”(《御苑赏石》御十八)、“明代中期方盆复合座英石” (《御苑赏石》御十六)和、“明代晚期圆盆复合座英石” (《御苑赏石》御一)。多数未收录于拙作《御苑赏石》中位于御花园澄瑞亭、浮碧亭水池周围的赏石也被晋宏逵断为明代。显然,明代是故宫御苑英石的鼎盛时期。
《御苑赏石》御十八:明代早期《御苑赏石》御十六:明代中期《御苑赏石》御一:明代晚期
奇怪的是,故宫御苑英石的数量在清代大大减少了。建于明初的御花园中几乎未见英石陈设在清代的增补。
建福宫花园残存六块英石。建福宫花园始建于乾隆五年。时为乾隆初政,忙于摒除内忧外患,未必有闲暇干预内廷建设,致使故宫御苑官匠仍延明代惯例,在建福宫花园内安立英石陈设。建福宫延春阁前英石在乾隆早期的陈设景象有幸被宫廷画师丁观鹏描绘于《画太簇始和图》,而在清代末年或民国早期焚毁前的景象也有幸保存于一张老照片之中。现在,这块残破的英石仍存旧处,可惜石座损坏,围栏也已消失。
丁观鹏《画太簇始和图》局部建福宫延春阁未焚毁前英石建福宫延春阁前英石现状
宁寿宫中仅见三块英石而已((《御苑赏石》宁十四、宁十五、宁二十二)。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乾隆四十四年五月二十四日载,“总管内务府大臣和绅将画样两张连英石一块交厄勒里呈览,奉旨照样准安设符望阁,石座上用铜栏杆,钦此”。这块英石至今竖立在符望阁前(《御苑赏石》宁二十二)。宁寿宫符望阁前英石
英石为什么在清代的皇家苑囿中受到冷遇?也许乾隆皇帝不大喜欢它那峻峭的形象!这个推测似乎可以从宁寿宫花园倦勤斋前赏石的变动中得到印证。案《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乾隆四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载,太监鄂鲁里传旨“倦勤斋垂带两边石座上珐琅铜瓶一对,著撤去,交造办处查英石两块安设”。现在倦勤斋垂带两边则为灵璧石(《御苑赏石》宁二十八,二十九)。也许安设英石以后,乾隆皇帝游览后并不喜欢而撤换为灵璧石。由于缺乏文献记载,英石在清代皇家苑囿中所受冷遇的原因是不得而知的。
宁寿宫倦勤斋前宁寿宫倦勤斋前
据《云林石谱》记载,英石“产溪水中”,“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凿取”。《洞天清禄集》则称,英石“倒悬生岩下,以锯取之故底有锯痕”。英石的开采延续至今。如今各地耸立的大型英石更是借助机械开采的收获。希望有机会亲赴产地,探究英石出产的过程。
新闻推荐
传承汴水古韵 焕发汴河新姿
灵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