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4321”诉调对接新模式 灵璧法院创新机制打造“枫桥经验”升级版纪实

拂晓报 2018-11-30 10:54 大字

近年来,灵璧县法院以诉讼服务中心为平台,加强与非诉解纷方式衔接配合,构建了“4321”诉调对接新模式,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枫桥经验”正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结出新的硕果。2018年以来,该院诉调对接化解各类案件1282件。

健全四项规章制度,确保诉调对接效果

为实现诉讼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无缝对接,使诉调对接工作有章可循,灵璧县法院建立了四项规章制度。一是人民调解员诉调对接制度。灵璧县法院对人民调解诉调对接的职责范围、调解室的建立标准和工作流程等作了规范化要求。2017年以来,人民调解员诉前调解878件,案件质量逐步提升。二是诉讼风险告知制度。灵璧县法院在登记立案前对矛盾纠纷进行评估、分流,积极推行“诉讼风险五笔账”,帮助当事人算好亲情账、信誉账、时间账、经济账和风险账,让当事人理性选择矛盾纠纷解决方式。三是诉中委派调解制度。对进入法院的案件,灵璧法院业务庭根据案件情况,认为有调解可能的,便委托本院调解员或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业务庭根据当事人申请裁定撤诉或制作调解书;调解不成的,业务庭接收卷宗后再行调解或判决。四是诉前调解前置制度。灵璧法院在立案窗口实行分调裁机制,在繁简分流的基础上,对婚姻家庭等适宜调解的纠纷进行调解前置,缓解审判压力,切实解决案多人少问题。

设立三个特色调解室,搭建诉调对接平台

灵璧县法院依托诉调对接中心,根据案件类型和特点,设立三个联动调解室,构建多元衔接诉调对接体系。一是家事联动调解室。针对婚烟家庭纠纷居高不下的现状,灵璧法院在诉服中心和6个法庭设家事联动调解室,分别聘请3名资深退休法官和若干名优秀陪审员、人民调解员负责婚姻家庭纠纷案件调解。二是道交联动调解室。灵璧法院与交警部门、道交调解委员会在交警队成立道交调解工作室,互联互动,及时对当事人释明引导,第一时间化解交通事故案件,2017年以来促成300余件交通事故纠纷化解于诉讼之外。三是名人联动调解室。灵璧法院注重发挥名人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经常邀请老党员、退休干部、老教师和“两代表一委员”等热心人民调解、法律知识水平较高的乡贤名人,参与到法院案件的调解中来,及时化解矛盾,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彭伟平参与调解家庭婚姻案件。彭伟平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现身说法”,化解了多起“围城”烦心事,劝和了多对婚姻当事人。

推行两种工作方式,拓宽诉调对接路径

针对新收案件增多、矛盾纠纷集中反映的状况,灵璧积极推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方式,多元化解矛盾、取得较好成效。一是“调解组织引进来”工作模式。为解决案多人少矛盾,灵璧县法院将“道交纠纷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等多家社会调解组织引入诉讼服务中心,驻点办公,将类型化纠纷与专业调解组织直接对接,便捷快速分流化解矛盾。2018年3个调解委员会通过“非诉讼”方式化解200余件。二是“法官走出去”模式。为进一步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有效衔接,灵璧法院从资深法官和退休法官中抽调经验丰富人员,直接加入到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各类专业调解组织中去,依托诉调对接平台,加强培训指导,运用诉前调解及诉调对接机制,矛盾纠纷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

强化品牌建设,打造律师参调综合平台

灵璧法院立足本县情况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多元化解新途径,与法律援助中心深度合作,引入专职援助律师,作为法院特邀调解员,驻点办公,免费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法律宣传、判后答疑等服务,将原有的法律援助窗口提档升级,改造为“法援123”服务平台。今年,该院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律师调解室,加强与律所对接,总结律师参调经验,邀请业务强、素质高、有爱心的律师进驻,以他们的专业特长参与到申诉信访和多元化解中来,动态管理,构建律师参调新形式,进一步丰富“法援123”服务内涵。今年共接待当事人500余人,办理援助案件60余件,化解各类纠纷127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殷朝云)

新闻推荐

渔沟镇“三板斧”谱写“摘帽”新篇章

本报讯近年来,渔沟镇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好扶贫产业园、光伏扶贫、旅游扶贫“三板斧”,让贫困群众得实...

灵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