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鸬鹚展翅飞——灵璧浍塘沟“鸬鹚捕鱼文化节”掠影文/周红颖图/马峰武正彪

拂晓报 2018-05-04 16:57 大字

马峰 摄

朝阳初升,河面波光粼粼。

黝黑脸膛,头戴斗笠的渔夫,撑着长篙,在一叶扁舟上迎风而立,身怀绝技的鸬鹚昂首站立在船舷,一声令下,渔夫挥杆击水,敏捷勇猛的鸬鹚一头扎进水中……

这是近日灵璧浍沟镇2018年首届“印象浍塘沟”鸬鹚捕鱼民俗文化节上精彩的一幕。人间四月草木新,岸青水绿鸬鹚飞。

梦里水乡浍塘沟,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技艺,而鸬鹚捕鱼,正如一枚水乡的珍珠,散发着熠熠的光辉。

鸬鹚捕鱼是中国劳动人民传承的悠久的古老技艺,其历史追溯源远流长。据记载,人们驯养鱼鹰捕鱼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鱼鹰,学名鸬鹚,就是人们俗称的鱼鹰或者水老鸭,是一种大型的食鱼游禽,体型比鸭纤细修长,羽毛为黑色,脖颈粗长。明末诗人吴嘉纪的《捉鱼行》有着这样的描写,“茭草青青野水明,小船满载鸬鹚行。鸬鹚敛翼欲下水,只待渔翁口里声。船头一声鱼魄散,哑哑齐下波光乱。中有雄者逢大鱼,吞卸一半留一半……”。

鸬鹚捕鱼这项技艺在灵璧浍沟渔民中世代相传着,延续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浍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水系发达,环境优美,人杰地灵,孕育着一代又一代质朴善良的浍沟人。在浍沟镇许闸村如今依然活跃着一群技艺高超的养鹰人。据98岁老人许合电介绍,许闸村许家是自明清以来祖传的养鱼鹰世家,村里最多时曾有130多条鹰船,大约1700只鱼鹰。许闸村民以鱼鹰捕鱼,世代相传,目前已二十代之多,鼎盛时期十之有八以上村民从事驯养鱼鹰捕鱼。许合电10岁时即跟随大人外出捕鱼,壮年时自己也曾带过40多条船外出,一路浩浩荡荡,甚为壮观。足迹遍布灵璧的唐河、濉河、汴河、老汪湖等,远处则到达过洪泽湖、微山湖、太湖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江河湖泊。

一叶扁舟出没于濉河碧水之中,矫健的鱼鹰、迅捷的鱼儿、黝黑的渔夫,两岸的绿树苍翠,濉河碧水环绕……构成了一幅完美动人的和谐画卷。鸬鹚捕鱼是人和自然的完美杰作,彰显的是勇气、技艺,人与鹰的无间合作,与鱼鹰情感的交融,是北方人的野性、力量与智慧的象征,是人与自然山水的亲近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激荡着这个水乡古镇,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几近消失,这一行将消亡的古老技艺,以一种华丽的转身,带着文化传承的符号,焕发着迷人的光彩。它所代表的文化印象影响悠久深远。像老许这样,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一些守护民间文化根脉的人,多年来悉心守护着历史记忆和根脉,既以庄严敬重的精神珍视过去种种,也以开明包容的态度吸纳新的事物,横亘在两者之间的,则是一份迄今未有断层的永续精神。浍塘沟鸬鹚捕鱼,传承的是世代相传的古老传统文化,不变的是融入血脉的乡愁。现如今,竹篙、鱼鹰、宽阔幽静的水域,留住的是浍沟古老的记忆;传递的是绵绵不尽的水乡传统与渔猎生活的民俗风情;弘扬的是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勇敢执着、勤劳智慧的文化传承。

浍塘沟,老许他们对传统技艺的执着与热爱,传达了一种永恒的信念,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这悠悠的乡情和乡愁,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晨,浍塘沟沐浴着朝阳,鸬鹚站立船舷,出发,水乡鸬鹚展翅飞,一路山水一路歌。明天, 浍塘沟必将焕发出绚烂的光彩!

新闻推荐

催人奋进发人深思——读张芬之的自传《出发》有感□陈大良

我与芬之是同窗好友,他长我3岁,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考入安徽省宿县农业专科学校的农家子弟。我与芬之有着大体相同的人生经历,都来自农村,有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难童年,都在家乡当过农民,都有投笔...

灵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璧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