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调花鼓戏 □郭学东 文/图
千年古镇长淮卫,北临淮水,古代曾是水中之洲。因土质松软,色白沙细,一遇风吹,如柳絮飞舞,故又称“粉团洲”。后因淮水泥沙淤积,渐与南岸连成一片,唐宋时变为集镇。明代朱元璋建中都八卫,设“长淮卫”,从狮子口可望远处河堤,大批官粮在此转运,明清都在这里建有官仓,沿淮及淮北官粮也大多经此转凤阳。镇上人烟稠密,开有棉布店、杂货店、土产店铺数十家,仅骡马店就有18家,茶楼酒店生意兴隆。古镇遗存的四眼井,可见当时人口昌盛的程度。
卫调花鼓戏,因发源于长淮卫镇而得名,又称“凤阳花鼓戏”。它与花鼓灯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姊妹艺术。由于当地的秧歌号子被花鼓灯“文场”吸收演唱,仍然保持着当地的方言语调,与舞蹈、锣鼓的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卫调”。因先玩花鼓灯,后坐唱“卫调”,前者称“上班鼓”,后者称“下班鼓”。艺人们根据说唱中的人物、情节进行表演,逐渐演变,不断吸收泗州戏与外来剧种的营养丰富自己,终于在清乾隆年间,从花鼓灯“文场”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卫调”花鼓戏。经过近百年的流传,在清道光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延至民国时期,始终都是淮河中游两岸群众喜爱的剧种,广泛流传于五河、凤阳、定远、嘉山、怀远、灵璧一带。每逢节会或农闲时节,方圆百里的人都来长淮卫看卫调花鼓戏,观众常常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卫调花鼓戏的演出多在农闲季节或元宵节、灯节,由花鼓戏的玩友相互邀约,碰班演出。他们不受舞台的局限,服装、道具、化妆十分简单。演员配备从花鼓灯沿袭而来,全部为男性,女角都由男性反串。女角总称“兰花”,男角总称“鼓架子”。但是,他们已经按戏曲角色分工为里角(女角)与外角(男角)两大类。此外,还细分为白胡生、黑胡生、二花脸(丑角)、小武生、老旦、青衣、小旦、五花旦等。角色服饰基本上依时装而扮,民国时期男角还戴礼帽,但脸面仍挂胡须。道具主要为扇子、手绢、小伞,与花鼓灯相似。
在表演形式上,也沿袭了花鼓灯“小花场”的样式,先由兰花与鼓架子对舞一段,然后再进行演唱。因为是戏曲,表演精华部分主要体现在兰花的唱功与舞蹈方面。文场戏以唱为主,武场戏则主要以舞蹈功夫为主。台步一般前三后四步。演出无弦乐伴奏,只有锣鼓。俗称“锣跟人,人跟鼓”。在起腔前,先打一段锣鼓做引子,结束句前,再打一段锣鼓做过门,唱腔结束,也用锣鼓做结束。锣鼓有时也根据唱腔的节奏,为演唱者做伴奏,如“吆台”,是让观众帮腔的演唱形式,俗称“拉皮子”,即用锣鼓伴奏以烘托和渲染气氛。
不过,卫调花鼓戏在唱腔方面,已经形成板腔体,说唱音乐性较强,只是曲调词格不够严密。基本唱腔有男腔、女腔、哭皮腔;板式分吟腔、起板、数板、五字紧、慢赶牛、十字韵、流水等。唱腔调式已有宫调式和徵调式两种,并有宫、徵两种调式交替,综合应用;唱腔节奏多样,有的较平稳单一,有的多切分及复节奏,造成活泼跳跃和激动的情感。也有的整个唱腔都近似散板,是极不稳定的节奏。唱腔命名,多是由不同的唱调结构和速度而定。如十二句的“羊子”、八句的“娃子”。又从此演变或派生出“母羊子”“大调子”“慢赶牛”“流水”“五字紧”等。由于这些原因,卫调花鼓戏的唱词已经突破了花鼓灯灯歌四六句为一段的唱词结构,这正是它向戏曲转化的重要标志。
在演唱风格上,因为卫调花鼓戏是从秧歌号子逐步发展起来的,首先吸收了当时妇女的哼腔、哭腔,再加上和淮北花鼓戏、泗州戏唱腔的互串,使唱腔风格日趋丰富,并有所发展。女角唱腔婉转动听、朴实无华、起伏性大、叙述性强。男角唱腔粗犷、刚直、浑厚,近似白口朗诵。在男女唱腔中,时有假声出现在某一音或某一乐句的结尾处,更显得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清代光绪年间,长淮卫镇的卫调花鼓戏出了个知名人物——— 小木匠陈广仁。他不但木工手艺精湛,而且擅长卫调花鼓,能歌善舞,敲锣打鼓样样精通,还天生一副圆润清亮的好嗓门。
每逢年节和农闲的时候,陈广仁总和他的老搭档召集一帮玩友,一道演唱卫调花鼓戏,引得老人小孩开怀大笑,大嫂子、小伙子跟前侍后,烧茶送汤。因为是男角反串兰花,常常要唱些男女之间调情的段子,一般女孩子家是不许来听的。但有时难免有几个大姑娘夹在人群中,听得面红耳赤,心里直跳,又舍不得离开。他唱到忧伤悲愤时,男女老幼都眼泪汪汪。
有一次陈广仁和艺友李熙敲着锣鼓唱到凤阳县城。因为场子是在县衙门前附近,直到黄昏时刻,围观的人们仍然拍手叫好,场子难以散掉。这时,凤阳县衙门的班头带着差役,以“聚众闹事”为名,将他抓走,关在了县衙的班房里。
陈广仁坐在班房的柴草上,对着小窗口,唱了一曲又一曲悲凉愤世的卫调花鼓歌,抒发胸中郁闷。恰巧,被县太爷夫人的贴身丫环翠儿听见。一打听才知道是长淮卫有名的玩友陈广仁。她来到太太的房中说:“太太,牢房里关了一个人,卫调花鼓唱得真好听。”太太想起了年轻时听花鼓歌的那种情趣,不由得脸红心跳起来。她亲自劝县官老爷:“你还不知他犯的什么罪,怎么能关人?别毁了老爷的清名。赶快把他叫到二堂来问问。”
县太爷整整问了一个时辰,陈广仁却故意结结巴巴地说,自己不会说话,只会唱。太太在一旁急了,就让县太爷干脆让他在大堂上唱了起来。
陈广仁唱道:“施一礼跪二堂,珠泪如梭,尊一声县太爷细听我说。只因为家贫寒身穷落魄,投名师学卫调边唱边学。这卫调花鼓歌好听难唱,像鲜花开民间独此一棵。师教严苦钻研勤学苦练,功课中还连串孔孟哲学。说不难要讲究抑扬顿挫,丝与竹乃八音难以配合。说不难要不怕酷暑严寒,三年满师命名‘巧嘴鹦哥\’。”
太太在一旁插话问道:“你学会了卫调花鼓到过哪些地方?”陈广仁唱道:“别恩师走遍了长江南北,泗、五、灵、定、凤、淮,三渡潼河。”太太问:“你是什么时候到凤阳来的?”陈广仁接着唱道:“庄稼人秋收中忙割忙种,粮进仓草归垛从艺跑坡。”太太说:“如此说来你是忙时务农,闲时从艺了?”陈广仁说:“正是如此。”太太问道:“你犯了什么案,被关进牢中?”陈广仁长叹一声又唱了起来:“施二礼跪堂角,尊太太细听着。有一天背花鼓县城经过,有亲朋和好友将我拦着。说今年粮丰收人心欢乐,请玩友唱卫调敲鼓打锣。他愿听我愿唱可能算错?大不幸遇衙役二班头,却将我披枷戴锁,我有口难分辩无可奈何。班头仗权势行凶作恶,乱清律民无罪遭受折磨。求老爷和太太明镜高悬,官爱民民求官放鸟归窝。”
太太搭眼瞧瞧县太爷,又故意向陈广仁问道:“你家住何处,姓甚名谁?”
陈广仁接着唱道:“施三礼跪二堂县台上座,细听我表姓名家乡坐落,家住在凤阳县大西北角,就在那长淮卫淮河以北。我本姓耳东陈一点不错,小木匠陈广仁也就是我。”
县官被他义正词严的回答给折服了。太太和丫环也被他忧伤悲凉的情调深深感动,动了恻隐之心,于是给了盘缠,放人回去。
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故事,它的唱词生动地反映了卫调花鼓戏当年深受欢迎的情景。卫调花鼓戏的名角,除了陈广仁之外,还有李熙、陈长庚、周观之等。新中国成立后,又涌现了李夕茹、余庭学、李格仁、蔡炳法等许多演员。演出的传统剧目,多是反映农村生活的小故事。有的是花鼓灯后场戏中的剧目,像《王小楼卖线》《四老爷打面缸》《王婆骂鸡》《王大妈补缸》等,但已经有从泗州戏、淮北花鼓戏移植过来的大型剧目。如《秦雪梅吊孝》《樊梨花点兵》《杨八姐下幽州》等。1959年卫调花鼓进而发展为卫调花鼓戏,著名地方女演员李夕茹,曾随安徽省职工文艺代表队赴北京参加全国文艺汇演,参加了大型纪录片《红花遍地开》《喜庆开门红》的拍摄,使卫调花鼓戏这一艺苑奇葩,初次绽放在首都舞台和银幕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卫调花鼓戏被收进了《中国戏曲剧目大辞典》中,同京剧、越剧、川剧、粤剧、豫剧、黄梅戏等国内外著名的剧种一样,在国家戏曲种类中占一席之地。2006年,卫调花鼓戏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闻推荐
灵璧行扶大17家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贫困村秸秆变废为宝成了香饽饽
本报讯今年以来,灵璧农商银行将金融扶贫工作、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绿色信贷相结合,创新开办了“合作社+贫困户+绿色信贷”的信贷服务模式。2017年,灵璧农商银行向106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扶贫小...
灵璧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