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法庭: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
砀山县人民法院陇海法庭位于砀山县经济开发区,负责砀山县经济开发区、李庄镇、程庄镇的民商事审判及执行工作。辖区面积150余平方公里,常住及流动人口近20万人。多年来,法庭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坚持扎根乡村,践行“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庭庭训,贴近群众,便利人民,为当地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司法服务,守护一方平安,构筑乡村和谐。先后多次被评为法院先进集体、优秀党支部,2021年被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
去年4月,远在河南省郸城县的张某委托其律师给陇海法庭送来锦旗:“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原来,被告人李某拖欠张某工钱两年多,张某多次催要,奔波砀郸两地,李某却迟迟不予支付。了解案件情况后,陇海法庭庭长李世强第一时间与李某取得联系,讲清法律规定及利害关系,李某当天即将涉案款项汇入账户,这时张某还在返家的车上,此案便已案结事了。“怎么也想不到,立案不到两天就拿到拖欠几年的工钱”,张某对法庭的办案速度赞不绝口。
公正与效率是司法永恒的价值追求。近年来,随着案件数量的急剧增长,对司法效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陇海法庭始终以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通过不断强化干警责任担当意识,优化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思路,高质高效地审执结案件。2021年以来,法庭法官民事案件平均结案用时仅19天,审执结案件1000余件,无一件错案、缠诉及信访案件,受到辖区群众的一致点赞。
陇海法庭以“案结事息人和”为价值追求,坚持全流程调解理念,将调解工作贯穿于诉前、诉中及执行各阶段,对于涉及婚姻家庭、土地承包、排除妨害等矛盾易激化的案件,在诉前调解阶段积极参与,掌握案件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联合基层自治组织、行业部门调解,让“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一年来,法庭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成功将60余件疑难复杂案件消化在诉前调解阶段,辖区内海升新村等3个村获评“无诉村”、汴楼社区等4个社区获评“无诉社区”。
“基层法庭面临大量的家事纠纷且日益繁杂,家事纠纷不仅事关当事人身份关系、财产关系,常常涉及情感、伦理上的纠葛,如果就事论事,一判了之,往往面临判而不服的不利情况。通过对双方当事人的调解,挖掘矛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才能从根上化解此类矛盾。”李世强在谈到自己调解心得时,如是说道。
刘某与刘某某本系亲兄弟,但因赡养父母问题长期不睦,后因琐事大打出手,弟弟将哥哥告上法庭,庭前多次进行调解均未果,开庭时兄弟双方剑拔弩张,互不退让,李世强沉着冷静面对态度激动的兄弟俩,抽丝剥茧,认定兄弟俩虽不和,但出发点都是为了赡养父母,其症结在于如何更为公平地承担赡养义务,于是他便结合审判实例,规劝双方感悟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历时整整一个上午,兄弟俩最终达成和解。
民生无小事,百姓大于天。陇海法庭始终将民生案件放在心头,挂在心间,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个民生案件。2021年11月初,8名农民工风尘仆仆从外地赶来,起诉与被告王某劳务合同纠纷一案。原告刘某等8人原在被告王某处从事木工工作,5月下旬经双方核算,王某下欠刘某等人工资4万元,约定6月付清,期满却不予支付。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主动与包工头王某取得联系,阐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利后果,奉劝王某诚信经营、信守承诺。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并于2021年年底履行完毕协议内容。
司法为民没有止步。砀山县位于四省七县交界处,陇海法庭辖区内的当事人多跨省跨县参加诉讼,往来交通多有不便,为此,法庭专门设置电车充电处等便民措施,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温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好地化解矛盾。针对辖区外出人员多的特点,多年来法庭相继推出节假日预约开庭、夜间预约送达、农忙时田间送达、“饭点”送达等措施,在保障当事人诉权的同时,减少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为进一步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陇海法庭还定期选取典型案例,深入村庄院落、田间地头,开展巡回审理,现场办案、寓教于审,彰显法律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焦科硕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砀山县民政局从“完善四项制度”入手,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权益,全面提升...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