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唢呐:“吹”出500年岁月风华

合肥晚报 2022-02-15 01:00 大字

砀山唢呐源远流长

一曲唢呐,荡气回肠

“吹”进央视的砀山唢呐

每到新春佳节或一些喜庆之时,安徽省砀山人都喜欢吹唢呐。

唢呐在砀山县俗称“喇叭”,在当地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2009年,砀山县被有关部门授予“唢呐之乡”称号;在那一年央视举办的“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中,由砀山县几位农民唢呐艺人组合演奏的《凡字调绞快板叫句子》竟“杀入”半决赛,成为唯一一支入选此次半决赛的农民唢呐队。

砀山唢呐历史悠久

说起砀山,人们就会想到闻名于世的砀山酥梨。其实,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横穿境内七百余年的古邑,砀山民尚礼仪,颇具古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并得以良好传承的唢呐吹奏艺术,便是这块民族文化沃土上的一支艺术奇葩。

唢呐,又称喇叭。它植根于乡土,定位于民间,音域宽广而富于变化,常常给人以“绕梁三日”的美感。关于唢呐的起源,民间有着不少传说。不过据文献记载,唢呐最初流传于古代波斯即伊朗、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大约公元3世纪,唢呐传入我国,最早曾用于军队之中。明代将领戚继光就曾把唢呐作为军乐,每逢作战,即排唢呐阵于军前吹打,以壮军威。由于古时唢呐的吹奏技巧并不是十分复杂,加之其发音激越豪放,欢快嘹亮,再配以具有和弦音效果的芦笙烘托气氛,故而在民间迅速传播开来。

那么,砀山县的唢呐艺术是何时兴起的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玄孙朱载堉。

生于1536年的朱载堉虽然贵为王子,但他一生却淡泊宫廷生活,他放弃宫廷优裕的生活,长期在怀庆府(今河南沁阳)黄河沿岸,深入民间唢呐班子里,潜心从事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和校勘研究工作,先后写出《瑟谱》《乐律全书》《律吕正论》等多部音律专著。他首创的“新法秘律”(即十二平均律),早于提出同样理论的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100多年。

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成灾,500多年前,怀庆府许多经过朱载堉亲授的唢呐艺人,便随因黄河泛滥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一道,辗转来到砀山县境内落户定居,和他们一同带来的还有唢呐艺术。据当地的一些唢呐老艺人说,他们现在吹奏的一些唢呐曲牌如《叫句子》《百鸟朝凤》《凤阳歌》《哭皇天》等就是经过朱载堉整理并订正过的成功保留曲牌。据史料载,最早来砀山落户的唢呐艺人有张、刘、王、陈等几个家族。每个班子所演奏的风格也各具特色。

一生都与唢呐“相伴”的砀山人

在砀山,过年要吹唢呐,婚嫁礼仪要唢呐庆贺,生孩子吃喜面要唢呐祝福,升迁庆寿要唢呐捧场……可以说,砀山人的一生注定要与唢呐相伴。

为什么这样说呢。砀山县不仅有众多的民间唢呐艺术团体和从业人员,而且砀山唢呐艺术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其他地方的唢呐相比,揿子的长度缩小约五毫米,内径和喷口均扩大约三毫米,芦苇哨片加宽约两毫米,这样会使音质更加浑厚细腻,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正因为有如此广泛的基础,在艺人们数百年千锤百炼的实践中,砀山唢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涌现出了许多艺术大家。

上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砀山县著名唢呐表演艺术家张连生就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唢呐艺术功底,晋京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1958年,张连生代表安徽省到上海参加华东局第一届民间文艺汇演,以一曲优美的唢呐独奏曲《叫句子》和他自创的沙腔手管(不用唢呐木管,只用一支自制加长的铜质小管,安装上自制芦苇哨片,左手“攥”着铜管,手掌后侧连接一个笛碗,右手执小钹在笛碗前开合,吹奏出接近人声的优美曲调)《补锅》,一举夺得民族吹管乐的最高奖项,并直接在上海录音出版了一张珍贵的留声机唱片专辑。之后他又参加晋京汇报演出,在怀仁堂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表演,受到老一辈革命家高度赞扬。

砀山籍的全国著名盲人唢呐、竹笛表演艺术家尹明山先生,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杰出人物。1911年出生的尹明山自幼家境贫寒,9岁时因病无钱医治而导致双目失明。为生活所迫,其父以两三枚铜板为他买回一支普通竹笛,自此开始了与唢呐、竹笛为伴,潜心吹奏的流浪演艺生涯。1957年,他以当地知名民间艺人身份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得一等奖。1958年,他被正式调进安徽省艺术学校任唢呐、竹笛教师。第二年,他又被上海音乐学院特聘为唢呐、竹笛客座教授。他创作并演奏的《百鸟引》《凡字调》《大开门》《小开门》《百兽鸣山林》等,至今仍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经典保留曲目。尹明山因此也被誉为“江淮大地上的阿炳”。

吴安明教授1943年出生在鼓吹乐盛行的砀山,8岁起自学吹笛,16岁考取安徽艺术学院开始了系统的专业学习。1978年他创作了一首取材于民间小戏曲调,同时融合了花鼓灯和淮北戏曲的乐曲——《锔大缸》。这首乐曲于1988年在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亮相,便博得了全场观众接连不断的掌声和笑声,特别是用唢呐、大小手管模拟小炉匠的叫卖声、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声和金刚钻补缸的转动声,惟妙惟肖,令人叫绝,约7分钟的演奏过程中竟先后被观众的4次掌声打断。从事吹奏艺术50余年来,吴安明创作的唢呐曲屡屡在全国评比中获奖,还多次与德国、韩国、哥伦比亚等多国艺术家进行交流。

著名音乐人青睐砀山唢呐

本世纪初,砀山唢呐可是“越吹越大”:先后有3个唢呐团体获国家级大赛一等奖一次和二等奖两次,参加安徽省内举办的活动12场(次),获一等奖8个,二等奖4个;2008年,砀山县唢呐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砀山县又被有关部门授予“唢呐之乡”称号。更让人欣喜的是,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活动中,由砀山县几位农民唢呐艺人组合演奏的《凡字调绞快板叫句子》竟“杀入”半决赛!这可是唯一的一支农民唢呐队。

“小唢呐,大世界。”大赛专家评委、著名音乐人田青对砀山唢呐的精彩演奏给予了高度评价,“由农民朋友组成的梨乡吹打组合能够走上舞台,带来活生生的艺术,是非常了不起的,最珍贵的是他们传承了祖先的技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的表演有味又有劲,听着过瘾,声音地道、好、了不起。”被称为中国音乐鬼才的卞留念评委在组合的技巧展示考核中更是给了满分。 □张东程堂义

新闻推荐

砀山县“数字乡村”建设点亮乡村数字生活

本报讯自2020年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以来,砀山县制定《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和《数字乡村试点工作要点...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