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非遗文化进景区梨园飘出“文化香”

拂晓报 2021-05-26 10:49 大字

本报讯  悠扬婉转的唢呐声、四平八稳的四平调戏曲唱腔、独具特色的木版年画、古朴素雅的蓝印花布,惊险刺激的斗羊、斗鸡、梨园武术……在2021年第26届中国·砀山梨花节期间,砀山非遗民俗文化走进梨树王景区,诠释着“品梨乡文化,享农家风情”的真正内涵,让省内外游客尽享精美奇巧的“文化盛宴”。

近年来,砀山县不断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加大非遗保护力度,落实非遗保护责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成立保护中心,制定非遗保护规划。该县在县文化馆设立“砀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砀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步骤、工作机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开展;收集整理资料,建立资料数据库,录入砀山非遗项目名录;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图片等,对全县非遗资源进行真实、全面、系统地记录,建立档案,对濒危状况突出的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

建立四级名录,形成完整的非遗项目保护体系。认真组织材料,向上级申报,将县内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各级名录予以保护。2010年“砀山年画”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2011年5月“砀山唢呐”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2014年“砀山四平调”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砀山王集王氏接骨膏药”、“砀山毛笔制作技艺”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2017年“砀山蓝印花布”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目前,该县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名录,形成完整的非遗项目保护体系。

重视队伍建设,加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该县举办非遗培训班,加强对后继人才的培养培训。2010年以来,共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展演基地8个。对非遗传承人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对其优秀成果举办展演、展览和展示;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辅导,每年定期举办传承人展示展演活动;安排传承人通过授课、带徒等方式培养接班人,使其技艺得到完好传承。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246人。

依托节庆活动,多方面多渠道加强宣传和展演展示。该县围绕非遗保护工作,利用网络、媒体、图片、演出等多种形式,从多种角度、不同层面进行宣传。依托“文化遗产日”、节庆日等大力开展特色鲜明的非遗展览、展演和展示活动。目前,已形成品牌的活动有每年的唢呐大赛、皖苏鲁豫周边地区四平调展演、市级以上传承人展演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砀山梨花节、采梨节非遗民俗文化展演展示等。同时,通过新闻媒体、散发传单以及非遗图片、项目展演展示、非遗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加强舆论宣传,调动广大群众对非遗知识的知晓率,进一步增强非遗保护意识。

加强对外交流,组织参加国内外文化艺术活动。积极组织砀山唢呐、四平调、年画、毛笔制作技艺、兰花印染等优秀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外、省市文化艺术活动展演展示活动,并多次荣获多种奖项;连年组织举办皖苏鲁豫四省四平调戏曲展演活动,互相交流,切磋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渊源的见证,也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砀山县文化馆馆长苏春民介绍,目前,该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75项。下一步,该县将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大非遗保护经费投入;加强传承保护基地建设,搭建传承保护平台;完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广泛开展培训,使砀山非遗能够更好地、有序地传承和保护。  (李艳龙)

新闻推荐

曝光不文明

皇藏峪景区某游客在公共区域踩踏座椅一游客踩在梨树王底座拍照砀山梨花园一游客践踏花草...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