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立体治沙70年黄河故道变绿洲
砀山果园场建场初期时黄河故道的土地状况(资料图片)。2021年梨花节期间的砀山梨树王景区。特约摄影 崔猛
三月的砀山,梨花正盛,春意正浓。在梨树王景区,一团团、一簇簇雪白的梨花迎风盛开,慕名而来的八方游客徜徉花海,尽享春色。
四月的砀山,花期已过,一片青绿。近百万亩连片果园汇成绿色海洋,一个个村落掩映其中,一幅田园美景。
“咱们砀山可叫一个美呀!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雪,一年四季都是好风光。”4月17日周末,在县城上班的孙先生,带着家人来到梨树王景区郊游,走累了,坐在梨树下小憩,喝杯温润的梨膏茶,好不惬意。
谁曾想到,如今花海绿洲的砀山,70年前曾经是黄沙漫天。“面缸一层沙,庄稼被打瞎;走路难睁眼,张口沙打牙”就是当时的写照。是不畏艰辛、开拓进取的一代代砀山人矢志不渝、接力苦干、沙海造绿,书写了生态改造的奇迹……
黄河改道 漫天风沙难睁眼
“你看这些梨园,春华秋实,成为砀山的金字招牌,但是70年前却是另外一幅景象。”4月20日,在砀山县玄庙镇大寨村村头的梨园,记者见到了对砀山历史颇有研究的崔凤田。
“我老家就在黄河故道边,对于砀山风沙形成的历史,专门研究过。去年央视来砀山拍摄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我还出镜说了这一段呢。”崔凤田说,“据史料记载,公元1128年至1855年,黄河流经砀山700余年,最后一次改道北徙后,在砀山境内中北部留下一条东西长46.6公里的废河道,即黄河故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黄河改道后,虽然结束了砀山长期洪涝灾害的历史,但废弃的河床沉积了大量从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泥土,渐渐被风化成沙,风起沙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砀山人民都是在风沙里讨生活,在风沙里过日月。”
见记者采访过去黄河故道的风沙灾害,大寨村的崔玉州、绳瑞光、穆连启等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围了过来,纷述自己的见闻:“我们小时候,一刮大风,几乎啥也看不见,黄沙漫天,屋里屋外都是一层沙土。”“可别提了,那时候刮风都不敢出门,不然的话,一张嘴就会吸进沙土,好几天吃东西都牙碜。”“天气干旱雨水少,一场大风过后,刚冒头的庄稼苗就被沙土埋了,咋能有好收成?”
风沙给砀山百姓带来了无边的苦难,但是不屈的砀山人民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勤劳和智慧与风沙展开了长期的斗争。
立体治沙 敢叫日月换新天
上世纪50年代起,砀山开始把防沙治沙作为改善当地环境的突破口,并成立了11个国有农林场圃,在黄河故道两岸栽树种草,改造荒地沙滩。
4月20日,记者采访到砀山园艺场老职工王言海。“园艺场始建于1952年,当时主要进行以酥梨为主的果树栽培研究,培育梨树苗,栽植梨树。”作为老员工,王言海见证了一代代园艺场人用热血和汗水、勤劳和智慧,把昔日黄沙飞舞、寸草不生的故黄河滩改造成如今果海绿洲的历史,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日前,记者从安徽省青少年体育联合会了解到,2021年安徽省青少年棒垒球比赛5月中旬将在砀山第三小学举办。本次比赛由...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