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带一自”带来脱贫新希望

拂晓报 2020-06-30 10:44 大字

在砀山县良梨镇桃源村扶贫产业基地,葡萄藤下套种的西瓜长势正旺,技术员正在指导工人吊瓜秧,工人们热火朝天干着农活。基地负责人孙绍思经营着这片基地,使用的工人大多都是周边的贫困群众。

“我们这个产业园,长期干活的工人得有五六十人。最近正是用工量较大的时候,一天得要200人左右,在这里打工的大多数都是贫困户。”孙绍思基地用工都是就近吸收贫困户,他们或是因为没有技术,家里收入较少;或是要在家里照顾老人、孩子,不能外出打工;或是因为身体原因,干不了重活,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自从村里建了产业基地,如今在家门口就业的贫困户多了起来。他们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且增强了脱贫信心,学到种植技术后,干劲也更足了。

脱贫户李含义长期在基地务工。“在这干活不仅能拿到工资,还能学到技术,对我稳定脱贫有很大帮助,以后的日子更有奔头,等学会了技术,承包些地自己干呢。”同样在基地务工的脱贫户夏素贞正和工友们一起除草,整理瓜蔓,不错的收入加上方便照顾家里,让不能外出打工的夏素贞对现在的工作非常满意:“我天天在这个葡萄园里干活,我系系瓜,剪剪葡萄芯,铲铲草,一天能挣近百元,还不耽误我接送学生、做饭,真是好得很!”

“四带一自”产业扶贫项目不仅帮桃源村建起了产业基地,更为贫困群众开拓出了家门口就业的增收脱贫新路子。现在的桃源村拥有葡萄大棚166个,占地207亩。依托这个种植基地,让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参与生产,有效带动了本村及周边贫困户在就业的同时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增加了稳定脱贫的内生动力。有了产业,贫困户就业就有了保障,脱贫也有了保障。现在桃源村人来基地都是乐呵呵的,这不仅仅是一片普通的土地了,更承载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小神湖里的“水老鸹”

那年到小神湖一带采访,站在遮天蔽日的白杨林河堤上眺望,面前是一望无垠的滚滚麦浪,哪里有一点儿湖水的影子?这沧海桑田般的变...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