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汴河畔有个非遗的“家” 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开馆
市级非遗埇桥剪纸面塑家李正奎的儿子李林玉展示泥塑技艺房新尚现场为脸谱着色。书画家刘昱正在以蝴蝶为元素,创作国画。非遗传承人姬新民
“爷爷,您真厉害!我能跟您拍张照吗?”1月18日上午,初一学生唐滔早早起床,赶往位于宿城银河四路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展馆正式开馆,唐滔迅速被馆内非遗展品吸引。他来到唢呐制作技艺展厅,同非遗传承人姬新民合影留念。
身为展览馆首批“小游客”,唐滔用“震撼”一词,形容自己所见所感。“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唢呐,听到传统吹打乐的神韵。”唐滔说,他和同学一起,将非遗展览馆设为寒假研学第一站,获益匪浅。
传统非遗,薪火相传。展厅内,年逾七旬的姬新民激动不已。他展出多个制作精美的唢呐,乐器形态大小不一,音色也有所差别。“这两年,我创新技艺,尝试用树脂等材料,制作唢呐,音准和音质进一步提升。”姬新民现场吹奏新唢呐,乐器声音高亢嘹亮。
展览馆开馆,宿州新汴河畔有了个非遗的“家”。“家”虽不大,却营造出文化生活的气息。
皖北晨刊记者走进展览馆看到,整个展区面积600平方米,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部分,动态展区主题是梨园风采、皮影星空、琴声悠扬、唢呐嘹亮、埇桥马戏、锣鼓喧天;静态展区则命名为磬刻石雕、文房雅韵、钟馗画、砀山年画、兰花印染、木雕核雕、药物布鞋、五彩蝶翅。
此外,展览馆邀请各领域非遗传承人,同时运用新科技,结合文字、图片、作品和视频,全场景展示宿州非遗项目和传统技艺。在这里,市民可借助多种平台,聆听地方戏曲的优美唱腔,感受埇桥马戏的精彩,见证一幅画、一块木雕的创作过程……
方寸之间,每个展示区域皆亮点纷呈。子习父业,青年面塑家李正奎的儿子李林玉展示泥塑技艺。李林玉手握彩泥,一揉,一搓,一捏,便构成栩栩如生的各色风物。“传统泥塑能锻炼我们的手脑协调能力,希望更多的小朋友了解它、学习它。”李林玉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五彩蝶翅展区,书画家刘昱正在以蝴蝶为元素,创作国画。令人惊奇的是,他还展出了用蝴蝶翅膀标本拼贴而成的画,称为“蝴蝶画”,画作经软化、展翅、干燥等过程,发挥蝶翅网纹的特点,光彩夺目。“我研究蝴蝶,收藏蝴蝶,并将蝴蝶的色彩与结构用在画作中。”刘昱介绍,民间传统艺术扎根泥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房新尚研究戏剧盔头技艺多年,展区内,他依据传统戏剧表现方式,结合每位戏剧人物的性格,现场为脸谱着色。“传统戏剧,焕发新生。这些年,跟我学画脸谱的孩子越来越多。”房新尚坚信,展览馆也是非遗传承人的“家”,它已打造成非遗文化传播的优质平台。
目前,宿州已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9项,省级32项,市级90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分别是泗州戏、坠子戏、淮北花鼓戏、埇桥马戏、淮北梆子戏、砀山唢呐、萧县渔鼓道情、灵璧菠林喇叭、砀山四平调等。现有国家级传承人7人,省级传承人39人,市级传承人78人。
“为弘扬宿州传统文化,推动宿州市非遗产业化发展,市文化和旅游局携手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联合建设展览馆。”场馆揭牌仪式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晓光对晨刊记者说,展览馆建成开馆,必将成为展示、保护、挖掘非遗资源的文化高地。市民和学生了解非遗知识,非遗传承列入传统文化教育中,扩大非遗工作社会效益。记者俞鑫
新闻推荐
杨军赴各地开展走访慰问送去新春祝福致以真挚问候余向东参加走访
杨军赴各地开展走访慰问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