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熟悉的味道 再叙难忘的乡情 农交会宿州展区来了群“特殊客人”

皖北晨刊 2019-12-25 17:23 大字

“今天就是奔着符离集烧鸡来的,我对符离集烧鸡有着特殊的情结。”说这话的是曾经在宿州插队,并在原宿县食品公司烧鸡厂工作过的上海知青倪俊。12月21日下午,上海农交会宿州展区迎来了49位特殊的“客人”,他们都是在宿州生活、工作过的上海知青。

“1970年我通过招工进入原宿县食品公司烧鸡厂工作,当时都是手工生产,而且季节性很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农民饲养的小鸡长大了,食品站收购上来,由烧鸡厂进行加工,加工期只有三四个月,品种单一,也没有品牌。我刚才尝了下展区的烧鸡,味道还是当年的老味道,但生产工艺、包装、品牌还有产品的品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提起自己和宿州产烧鸡之间的渊源,倪俊满是感慨。

“听说第二故乡宿州此次参加上海农交会并设置展区,我在微信群里一招呼,今天就来了40多位当年在宿州插队的老知青。”活动组织者袁如芸老师说。袁老师1969年1月从上海下放到宿州,今年正好是50周年。“当年刚到宿州时,给我的印象就是粮食缺乏、品种少、产量低,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一天只吃两顿饭。今天来到农交会宿州展区,感觉大吃一惊,本来以为就是老产品,烧鸡、香油、粉丝这些,没想到不仅品种很多,而且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买了烧鸡、粉丝、砀山梨,都是当年熟悉的味道。”袁老师说。

1969年到宿州插队的张铁牛,在宿州整整生活了20年,曾任大营镇党委书记。如果没有别人介绍,说着一口纯正宿州话的他肯定被认作地道的宿州人。在宿州20年的基层工作,让他的血脉深深融入了第二故乡的热土。“听着熟悉的乡音,品尝熟悉的味道,很亲切,特别是吃到了我工作过的地方褚兰产的萝卜,又脆又甜水分足,而且注册了品牌,卖上了好价钱。看着这么多农产品,不由地又回想起我当年在大营工作时,小麦亩产还很低,农产品也就固定几个老品种,现在宿州的农业发展太快了,老品牌有提升、新产品层出不穷。”

“今年我们这些上海知青还专门回到第二故乡走走看看,宿州的变化太大了,完全不认得了,农村见不到原来的草房瓦房,几乎家家都建起了小别墅,居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为第二故乡的发展由衷感到高兴。”老知青俞青钢对记者说。

“我们这些在宿州生活、工作过的上海知青,心底里热爱第二故乡,希望有机会能经常回去探探亲、访访友,也欢迎宿州的父老乡亲到上海来游玩。”袁如芸满怀深情地说。文/图记者张化云

新闻推荐

砀山一镇一村 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

砀城镇良梨村日前,经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等5部门共同审核...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