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评论扬特色强活力,闯出县域振兴路

安徽日报 2018-10-16 10:18 大字

■ 胡旭

县域经济强,则区域经济强。

长三角、珠三角等先发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固然离不开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但经济强县的竞相崛起,不仅夯实了这些区域的经济“家底”,增强了发展后劲,也富裕了一方百姓。经济繁荣与生活富裕在县域共振交汇,是更具普惠性和包容性的发展之路,也是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必由路径。从这一角度看,县域振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紧要的时代命题。

安徽省人口众多,且城乡人口较为分散,缺少集中承载人口和经济资源、对全部省域范围具有辐射带动的超大城市。县域面积占全省80%,人口占比达70%,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不乐观。这样的省情决定县域振兴是安徽经济崛起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棋局中至关重要的“胜负手”。同时,因为“远离”超大城市,缺少沿海沿边区位优势,在经济要素流动中处于相对“末梢”位置,安徽省县域振兴之路更需负重前行,勇闯新路。

县域因为不具备大城市对经济要素资源的吸附能力,难以形成各类产业全面发展、均衡发力的局面。发展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振兴的根本路径,资源禀赋是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立足点,但特色资源与特色经济之间不仅不能简单划等号,而且一旦资源低端无序破坏性开发,资源优势就会变成资源劣势,自身发展也会跌入洼地,出现经济学上所谓的“荷兰病”。某县级市拥有独特的非金属矿,一度曾以每吨数元钱卖给邻省某县,而后者则利用这一独特资源打造百亿元的产业基地。近年来,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大盘中的分量有所下滑,原因之一在于部分资源依赖较重的县活力后劲不足。

特色经济,固然需要特色资源支撑,但其活力与生命力主要在于“特色创新”和“特色创造”。特色资源需要嫁接适应性、特色性的关键技术,才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乃至人优我特。高校科研院所和一些研究机构的细分化、专业化的技术成果,往往因为缺乏资源支撑,难以迈出产业化的步伐。一旦与县域特色资源顺利嫁接,就会焕发蓬勃生机。在有的经济强省,每个县都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结对合作,目的正是把自身的资源优势摆出来,以特色资源吸引特色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培育特色产业。特色资源更要主动拥抱和投身新经济的浪潮,把握数字经济时代新机遇。互联网不分城乡,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偏居安徽省东北一隅的砀山县,凭借一批年轻人的智慧和活力,依托电商平台,把梨、黄桃等特色水果远销国内外,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特色资源既可以是有形的物质资源,更关键的是无形的人力资源。安徽省人口主要分布于县域,而一些人口超百万的人口大县一直是发展的“老大难”。如今,我国人口红利已经出现拐点,一定程度上看,人多是最大的特色资源。省委、省政府提出同步推进制造强省和技工大省建设,其着眼点正在于此。无论是大力引进培育资源密集型制造业,还是大力发展“凤还巢”经济,人力资源都是安徽省县域振兴中最值得珍视的资源优势。

人,往往对环境最为敏感。从这一点看,振兴县域经济最关键的一招必须是在优化环境、激发蕴藏在民间的活力上。县域一旦成为亲商、安商、富商的民营经济“主场”,进而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抑或“单打冠军”,往往就是县域经济腾飞之时,这也是“晋江模式”揭示的规律。县一级政府部门身处基层,但职能机构完备,并且直面群众诉求,处在“放管服”最前沿。主动作为,主动探索,主动改革,就会在第一时间得到群众和市场主体的热切回应与拥护。改革开放40年来实践表明,县域往往是最能出改革经验的地方。目前全面推广的“一站式”政务服务模式,最早也是沿海地区一些县级政府探索和推动的。当前的宏观环境,赋予县域帮扶企业、优化营商环境的更重要使命,也提供了打破条条框框、不拘一格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的更大空间。

强活力方能扬特色。市场主体是振兴县域经济的真正主角,调动市场主体智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出让民营经济兴业乐业的发展热土,县域振兴有路,县域腾飞有时。

新闻推荐

砀山法院用实干诠释担当

国庆长假期间,砀山人民法院干警坚守岗位,加班加点全力迎接第三方评估,决战“基本解决执行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人民法院...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