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汴河工地上的七姊妹□张德平

拂晓报 2018-08-22 17:21 大字

在1966年开挖新汴河时,在砀山人工地上,传诵着“铁姑娘”七姊妹的故事,她们被誉为新汴河上七朵“铿锵玫瑰”。她们是该县周寨公社周寨大队孙玉香、房瑞芝、蒋凤英、王秀荣、闫玉兰、周素娥、周素兰七位年轻姑娘。

听到新汴河工地上有与男性并肩作战的女民工七姊妹的故事,我兴奋异常,决定现场采访一睹风采。

2018年是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最酷热的年份之一,而8月初又是酷热中的酷热,单用“赤日炎炎似火烧”来形容已显不够了,尤其是居住在淮北平原的人,感受到整个大地在燃烧,穹庐似的天空上面又加上一个硕大无朋的盖子,束缚着燃烧的气体无法释放,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大蒸笼,热浪阵阵向你袭来,呛得你喘不过气。 

冒着这样酷热的天气,我在当地好友的引荐下,在周寨镇采访了曾任“铁姑娘七姊妹施工队”队长的孙玉香。

时年21岁正是风华正茂时,如今已72岁升级为祖母的孙玉香老人,回忆起新汴河工地的那段往事,那段用青春和汗水书写自己美丽人生追求的往事,那段以真诚和圣洁践行崇高理想的往事,也是她们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最刻骨铭心的往事,老人家洋溢着兴奋与自豪。

孙大娘说:“俺们七个人去新汴河工地并不是头脑发热,而完全出于自愿。”

“我当时是大队妇女主任,就报名参加了。几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年轻姑娘找到大队也要去,最后定了七个人,年龄都在20岁左右,都是未婚。”

我曾在《新汴河志》上看到七姊妹从砀山徒步走到宿县新汴河工地的记载,便问起了此事。

孙大娘说:“别提有多累了。我们是1967年10月底出发去工地的,砀山县距宿县新汴河工地有270多华里,拉着车子,装着行李,带着工具、粮食和搭庵棚用的材料,整个大队一百多号人都是走着去的。一共走了三天多才到。头天走了80里路,脚上磨的都是泡,鞋都脱不掉。我们硬是撑着走到工地。”

挖河的工地在宿县城东北的大殷家、张家一带。到了地方,我们七人住在一个庵棚里,是半地窖式,横排铺了七个铺,都面朝砀山。我说我们在这里干就要干出个样来,不能给砀山丢人。

在工地上,我们几个人真的是甩开膀子大干,工地上有啥活我们干啥活,挖土上车、拉车卸车样样干。

最难忘的就是挖龙沟。那正是三九天的隆冬时节,头天挖的龙沟经一夜时间就涨满了水,第二天早上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只好赤着脚下水破冰挖土。当时工地上正赶上流行性感冒,我们也有传染的。我对她们六人说,挖龙沟太苦,你们先歇会,我去就行了。

我干了约半个小时,县指挥部从银行抽到工地的管理干部关莲英来看我们,知道我挖龙沟去了,便急忙吩咐让我回来。被抽到指挥部的县联社李主任知道后心疼得直落泪,边跑边喊:玉香快上来,憨死了你,命都不要了,这么冷的天你怎么能干,落下什么病根子咋办。李主任又把那几个人叫来和我一起去拉土。

孙大娘定了定神接着说:

“第一期工程干完回到家已是春节了,共干了3个多月,春节过后我们又去了,身体练得很棒。在家里拿个镰刀就像拿个针似的,拿个抓钩就像拿个镰刀似的。俺娘第一次见到我都认不出来,白皙的面庞变得像红头老公鸡样,原来又白又细的手指头变得又黑又粗。她四个孩子就我一个闺女,看见我这样,眼泪簌簌往下掉。”

告别孙大娘时,她掏出几百元钱递给二儿子,执意要安排我们吃饭,语音坚定而真诚。临出家门,我握到的是一双粗糙有力的大手。

采访归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由地对这个昔日的妇联主任钦佩起来。在历史上这种挖河筑坝纯属于男人劳动的世界里,七姊妹真正成为参与土方工程,与男性并肩作战的新汴河民工。称她们为“铁”,是代表力量、不服输的气概和与男性比高低的豪气。淮北平原赋予的男人们坚毅、果敢、顽强、拼搏和进取的精神气质,毫无保留地也赋予了当地的姑娘们,为了脚下这片土地她们无怨无悔地付出。也可能,她们在体力上受苦受累,挑战自己的生命极限,但精神上却有一种充实感荣誉感满足感,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天空。在鼓励铁姑娘的时代,一个平凡、普通的年轻农村女孩,在时代的召唤下,通过参加大型水利工程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是她们人生中最耀眼的一段经历,直到如今仍能感受到这种经历带来的眷恋与激情。

新闻推荐

省网信办再次曝光自媒体传播有害信息5起典型案例

近期,安徽省部分自媒体账号传播有害信息,破坏网络传播秩序,违反互联网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网信部门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予以关停。...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