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专家为乡村振兴“出点子”——既要引人来 更要育人才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8-03-09 11:35 大字

■ 本报记者王逸群

3月4日早上9点,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在砀山县薛楼工业园区礼堂内,省三农专家、学者和园区内企业、种粮大户等齐聚一堂,共同为乡村振兴理思路、出点子。

作为本地的板材加工企业,艺禾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坤上来就给专家们 “出题”:“现在用工成本越来越高,每年要增加5%,而且年轻人还不愿意来。 ”这个执掌年销售额800万公司的年轻企业家抱怨说,对于他开出的每月3000元至6000元的工资标准,年轻人毫不动心。

正月里,他到老家的村里问了一圈,当地的小伙子们即便只能拿到2000元的工资,也挤破头要往城里跑。“他们习惯了那里的生活节奏,下了班可以到KTV唱歌、到电影院看电影、去逛逛超市,这在咱园区就是奢望。 ”杨坤无奈地说。今年,他的企业要从板材原始加工升级到成椅定制,需要至少6名技工,“我四处挖人,也只从徐州市沛县招到3个。 ”

这个差点被人才捆住手脚的企业家觉得,该为留住人想点办法了。“我准备提升一下生活和生产环境。”杨坤说,他计划改造新工厂,对有污染和粉尘的加工环节实行封闭式管理,再给厂里配几名保洁员,“起码让工人们干完一天活回到家,身上没灰、脚上没土。 ”

“改变生产环境、提高待遇,从而吸引人才这很好,但是光靠企业发力也留不住人。 ”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张德元直言不讳地说,县、乡两级要制定政策,扭转人才由乡到城 “单向”流动的局面,“比如在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采取向农村倾斜的人才政策,吸引外来人才。 ”

“我们园区有55个家庭农场、70家合作社,这两年传统农作物种植效益不好,大家都搞起了大棚蔬菜和经济作物,可是没人指导摸不出门道啊?”森源合作社理事长仝昆仑感慨道,不仅是乡镇企业,连他们这样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也面临人才缺失的窘境。

他说,去年他从山东请了一位蔬菜技术员,一年下来给了十多万的工资。“负担太重了,这哪里吃得消。”他觉得,县里应该帮忙对接专家,最起码县农委该多组织一些下乡的技术培训,“让我们这些‘土专家\’也增加点科技含量! ”

“把在外人员引回来,可以从 ‘五徽\’回归着手。”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吴豹建议,“五徽”回归即企业家徽商回归、管理和营销人才徽管回归、科技人员徽技回归、技能人才徽匠回归、大学生徽学回归。同时,也要注重强化本地职业农民培训,着力提升农业经营水平,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不断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市场、技术和服务能力。

“除了多吸引外来人才,也要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的作用。 ”张德元说,农业领域更需要留得住的乡土人才,所以要重视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的培育。

在省“三农”专家聂苏看来,乡村振兴进程中,各级政府应注意为本地乡土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营造良好环境。他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评选“十佳乡贤”,以此激励大家争做乡贤、尊重乡贤,使乡贤人才成为本地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和中坚力量。

新闻推荐

宿州市推进商务经济再上新台阶

本报讯2月27日下午,2018年全市商务工作会议在市政务中心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全省商务工作会议精神,通报2017年度全市商务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当前商务形势,安排部署2018年商务工作。副市长邵郁出席会议...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