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农耕文化走进校园

拂晓报 2017-11-20 16:37 大字

“春季里,春风吹,花开草长蝴蝶飞。夏季里,农事忙,采了蚕桑又插秧。秋季里,稻上场,谷像黄金粒粒香……”这是部编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描写的就是农耕文化。可是现在又有多少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了解农耕活动呢?

在我今年执教的高中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农村来的学生,可却有不少学生不知道公历和农历,不知道二十四节气,不知道什么是“望”,什么是“朔”。宿州市是农业大市,又处在黄淮之间,广大群众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化,这样丰富的农耕文化知识理应去传承。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了解、不传承,那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一大缺失,更重要的是学生忘掉了乡愁,忘掉了根,忘掉了本,不知稼穑的不易,不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鉴于此,笔者以为,学校应采取一些措施,让农耕文化走进校园。

一、开辟种植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辟出一块土地作为学校的种植园。这块种植园应在学校统一安排、统一指导下,把种植园划成若干个小块,分到每一个班里,作为他们的“责任田”。老师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课时,在有种植经验的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耕自种。在种植园里,学生们不仅学习了种植栽培技术,而且还享受到劳动、创造、采摘果实的快乐。种植园的活动,对语文教学、科学教学和德育工作也都有很大帮助。学生们在种植园劳作后,回到教室再写这方面的作文,下笔顺畅多了。此外,学校的种植园也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天会有盛开的鲜花,夏季会有茁壮成长的五谷和果蔬,秋天孩子们会看到自己努力耕耘的成果。笔者还以为,有条件的城市学校不妨把农耕文化“搬”进校园,如石磨、耩子、锄犁、耙、木锨、太平车等。这些传统农具向学生传递出了浓浓的“农村味”,这样既丰富了他们农耕文化知识,更让他们知道农民种地的艰辛,更加珍爱当前美好的生活。

二、图说农耕文化。农耕文化进校园还有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用图说来展示五谷和各种果蔬。这种方式主要是为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五谷,让学生认识五谷,辨认五谷,知道现在生活中人们常食用的主食分别是五谷中的哪一类。在图说中,还要让同学们知晓我们本地的主要农作物,更要让同学们了解本地有品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如符离集烧鸡、夹沟香稻米、砀山酥梨等。同时,让学生认识各种蔬菜,了解各自的营养成分。通过这些农耕文化,让学生体会农民的辛苦,懂得珍惜粮食,爱护劳动成果。

三、学背节气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在2016年11月30日正式宣布,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凝结着中国人民智慧与传统文化结晶的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完全以春夏秋冬来划分,明显地指出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的长短。由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我们可以知道,它对农民从事耕作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历经了几千年以后,仍然深受农民重视。为便于记忆,古人将二十四节气编成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笔者曾在一些学校看到,他们把二十四节气用图表的形式放在校园的墙上,有文有图,学生一看就明了。还有不少学校结合学生的课文,组织学生背诵二十四节气歌,并向学生讲解农业谚语。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感受中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天、地、人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理念。

新闻推荐

玄庙镇开展教育扶贫四大活动

本报讯日前,玄庙镇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对全镇范围内的贫困学生集中开展教育扶贫“大宣传、大排查、大走访、大帮扶”活动。大宣传。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扶贫政策,特别...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