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古人纳凉有妙招

济南日报 2017-08-11 10:52 大字

冰窖、冰鉴……储冰神器一个都不能少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藏冰避暑,在我国古代由来已久。考古发现,早在周代就已经有了用来贮存冰块的冰窖。明清两代,大量藏冰。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

冰窖建在地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贵族,就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将用冰制度化,据《周礼》记载,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这个部门有80名职工,他们一般从每年十二月开始凿冰,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

古代的冰窖都建在地下,隔绝了阳光和空气,可以长时间保存冰块。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1976年,秦雍城遗址考古曾发现春秋时一座冰窖,其藏冰量多达190多立方米。

古代的冰窖分为两种,官办和民办。官办冰窖多为砖石砌筑的拱形地下冰窖,民办冰窖则更简陋,挖掘土坑贮冰。西汉梁孝王刘武,不仅生前享受随时用冰的便利,死后也要将这种福利带入墓穴。他葬于今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的墓穴相当豪华,除了带“卫生间”外,还自备冰窖。汉代崇尚“事死如事生”,大概刘武怕热,生前用冰惯了,死后也要过“冰来伸手”的生活。

赐冰是一种福利古人迷信,觉得夏天用冬天的冰,是破坏了时令,偷了水神“司寒”的东西。为避免司寒生气,躲过他的追捕,所以次年夏天开窖取冰显得很有仪式感,要在冰窖外放设桃木做的弓、棘做的箭,谐音“逃之夭夭”。

周朝创立了“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食肉之禄,冰皆与焉”,也就是说,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明人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到了立夏,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把赐冰当成一种福利,并非直接发冰块,而是“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发“冰票”,官员依据等级领取多寡。

朝廷对大臣的赏赐,在杨国忠那儿,成了拉拢党羽的利器。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述杨贵妃堂兄杨国忠家的消暑奢靡场景:“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为拉拢朝中官员,杨国忠每到夏天,就用冰块镂刻成凤凰的形状,送给王公大臣避暑。

私家避暑用水亭皇宫内还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

皇帝如此,大臣们纷纷效仿。唐代的高官显贵们,都有私家避暑设施,规模虽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其中专供纳凉用的水亭,就是唐代官吏设置的一种避暑建筑。《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

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诗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唐代显贵杨国忠更是异想天开,造了座冰山来避暑。

到了宋代,这种设备造得比唐朝更加豪华。《武林旧事》卷三载:“禁中避暑,多御复古,选德勘殿及翠寒堂纳凉。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地可十亩。池中红白菡萸万柄,盖园丁以瓦盎别种,分列水底素馨、建兰、麝香藤、朱槿、玉桂、红蕉等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可以看出,宋代凉殿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

街头卖冰成为一种职业普通老百姓没有财力挖一口冰窖,就只能去集市上购买。早在唐代,街头卖冰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唐摭言·自负》讲述了一个卖冰商人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昔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客有苦热者将买之,蒯人自以得时,欲邀客以数倍之利;客于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意思是,以前河南洛阳的生意人在街头卖冰,趁着酷热涨价,售价高出原价几倍。顾客一气之下都不买了,不一会儿,冰全化了。商人为自己的贪念而后悔。

街头卖冰,自唐之后便成了夏天街头的常态。南宋诗人杨万里写了一首小诗,记述小贩沿街叫卖冰块的情形:“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冰水还未吃到嘴,就已经心花怒放。回家之后,“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为什么古人离不开冰块?首先,他们是食肉者,无论是自己喝酒吃肉,还是宗教祭祀,都需要冰块来保持食材的新鲜;其次,丧礼也离不开冰块,为尸体做防腐处理;最后,冰块还能给室内降温,代替空调让房间变得凉爽。

鉴是专门冷藏冰块的器具古人有专门用来冷藏冰块的器具,叫做“鉴”。四川博物院展出了一个战国时期的铜鉴,出土于成都市新都区马家,就是战国时期用来装冰的器具。

鉴,本意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又称“冰鉴”,后来逐渐用木头替代。冰鉴可以看做是一种原始冰箱,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而且冰块很长时间不会融化。

如果在冰镇米酒的时候,还想让室内保持凉爽,只需在冰鉴的盖子上打孔,从气孔往外冒出丝丝的冷气。这样,冰鉴就变成了冰箱空调一体机。

此前,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九连墩的故事——湖北九连墩楚墓精品文物特展》上,展出的一组铜圆鉴壶组合器格外引人注目,虽然外形酷似火锅,但实际上是升级版的冰箱,专门用来冰镇美酒。古人祭祀使用的发酵酒未经蒸馏,很容易变酸,楚人发现低温可以保持酒的清醇,于是发明了这个神器组合。壶里装着美酒,在鉴与壶之间的空隙,夏天放冰块,冬天盛热水,冬暖夏凉,四季宜人。

清代储冰器具更加耐用清代宫内储存冰块的器具被称为“冰桶”、“洋桶”,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为内胎,也有用金属胎的。形制呈斗状,口大底小。盖多采用很厚的木板,两腰部都有铜环,方便搬运。有四条腿足,足下还装有托,用来防止潮湿。这种宫廷“冰箱”比起现在的冰箱太过简单,但构造合理、经久实用。

当时的“冰箱”主要有两个用途,一个是用来冰镇饮料和时鲜水果,因为箱体内采用铅或锡为里,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

冰桶另一个用途是降低室内的温度。箱盖上设有透气孔,因此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功效,让后人赞叹不已。

(综合)

柏木冰箱

战国铜鉴战国青铜冰鉴

新闻推荐

有尊严可持续,众筹扶贫进行时 全国红十字众筹扶贫大赛上线,安徽省16支队伍参与角逐

“家乡,就是味觉上的思念,无论一个人在外闯荡了多少年,即使口音变了,对故乡的食物仍怀无限意念。”在“轻松筹”的专题页面上,砀山欧诺水果专业合作社的砀山梨正在发起众筹。全国红十字系统首届众筹扶...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