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进路职工食堂—— 温暖记忆 至今犹存
□本报记者郑金容/文图片由404医院提供
作为绵阳最独特的一段文化与历史符号,跃进路上四厂两院的一切都带有特殊印记,不管是火红岁月里忙着生产建设的生产故事,还是关于职工们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琐事。近日,记者继续走进跃进路,采访四厂两院的老职工,听他们讲述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那些关爱职工的食堂温暖记忆。
让外人羡慕的食堂
涪江有线电厂(407厂)退休职工徐德成1959年转业回绵阳,分配到跃进路企业工作。他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担任过厂里的文书、材料工,干过供销,也担任过工会副主席。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跃进路成为徐德成人生最重要的记忆。说起407厂的食堂,他更是滔滔不绝。
1979年,徐德成调入工厂福利科,管理集体食堂。他回忆说,当年的407厂食堂,有数千人吃饭,一到饭点工人们齐齐涌向食堂,偌大的食堂特别热闹。上世纪60年代物资贫乏,但跃进路上各厂各院物资供应除了当地给予外,北京还会直接批拨,因此条件要好得多,周边老百姓都很羡慕在跃进路上班的职工。
“一些车间干部、妻儿在农村的老工人,下班晚了厂里还会专门安排食堂为大家准备面条等伙食。”徐德成说,每年春节,他会配合厂工会联系大货车,运送家在三台、射洪、广元甚至重庆江津等地的职工回家,再捎上职工用饭票在食堂兑换的大米、蜂窝煤等物资,职工和家属带着丰厚的“年货”开心地回家过年。
物资紧俏年代凭票吃饭
李正阳上世纪60年代跟着父母来到绵阳,母亲是404医院的护士。对儿时的李正阳来说,最开心的就是母亲上夜班。“因为上完夜班后,母亲会带免费的泡萝卜、稀饭、馒头等回家。”
随着四厂两院先后在跃进路上修建而成,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学生和技术人才陆续来到,让这条不起眼的街道瞬间热闹红火了起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员的增多,伙食问题成为一大问题。
“早期去食堂吃饭是不需要钱的,跃进路上各厂各院的职工可以免费吃。后来需要凭票吃饭,主要有米票、粮票或者凭户口本去领粮食。”李正阳至今还记得,当时每人每月可以领到半斤肉。“虽然跃进路上的职工能保证粮食不缺,但因为当时经济条件都不太好,大多时候也只是能填饱肚子。”
李正阳80年代在404医院食堂当保管员。他告诉记者,以前医院的食堂最主要是给职工吃,因为当时病人不多。到70年代初,医院新增了病人食堂。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堂条件也越来越好,病人食堂甚至还会根据病患身体情况制定营养套餐。
改革开放后食堂大变样
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四厂两院快速发展。经济条件好转后,职工食堂除了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外,厨师还开始走出本厂,去省上、全国进修,学习各种厨艺。
“我们医院当时有个叫张玉生的厨师就去北京学习做糕点等,回来后做的东西特别受欢迎。”李正阳说,食堂菜品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都是川菜,即便四厂两院的人大多是外省人,但也入乡随俗吃川菜。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各食堂的菜品开始丰富了起来,除日常的川菜外,还增加了糕点、面包等食物,甚至食堂里还设置小炒,一些职工愿意掏钱炒自己想吃的,有时候来晚了小炒就没了。”
在跃进路老职工们的记忆中,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食堂的菜品多样化,味道也更加美味。尤其是长虹的食堂。“那是长虹效益特别好,职工的生活水平水涨船高,食堂也开始大改革,感觉很高大上。”李正阳说,长虹食堂最早用天然气取代煤炭,还用上了不锈钢的蒸饭器,菜品也丰富多样,其他几个厂的员工都很羡慕。
404医院病员食堂
食堂师傅做糕点
新闻推荐
射洪成功举办龙舟大赛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敢担当者有为善谋变者有成■遂报平刚刚过去的端午,一场龙舟大赛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着实让射洪县“火”了一把。活动现场热闹欢腾,观众达...
射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射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