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区县观察:洪城非遗特色尽显传奇色彩

遂宁日报 2017-06-05 07:51 大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沱牌曲酒传统配制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家山上女儿碑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狮子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莲宵舞蹈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旱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堤铁水花火龙走进非遗空间 体验文化射洪

洪城非遗特色尽显传奇色彩

5月28日,端午小长假第一天,射洪县2017龙舟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再次掀起一个小高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在启航广场精彩上演。作为龙舟文化惠民活动的“招牌”节目之一,本次非遗展演体验活动集赏、品、玩于一体,内容丰富多彩,带领市民走进非遗项目,体验文化射洪的魅力。

在展览现场,市民欣赏到了射洪沱牌曲酒传统酿制技艺、通家山上女儿碑庙会、目连故里的传说、高跷狮子、蓝青宫、涪江船工号子共31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射洪本土非遗项目,无不为这些附有传奇色彩的非遗项目所折服。在橡皮泥塑、蛋壳雕绘和剪纸展版前,一群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指指这个、看看那个,被那些美丽的手工制作完全吸引了,“要是我们也可以做这个蛋壳放在家里才漂亮……”

在展演活动上,市民们更是欣赏到了独具中国地方特色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彩表演,健康秧歌、双狮舞、道琴演奏、变脸吐火、石工号子、 擂棚评书、板凳龙等节目轮番上演,引得现场观众欢呼声和掌声连连。

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市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本期“区县观察”将选出部分具有射洪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进行展示,以飨读者。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沱牌曲酒传统配制技艺

射洪历代盛产美酒,杜甫曾以“射洪春酒寒仍绿”对其加以赞誉。传承于唐代春酒的“沱牌曲酒传统酿制技艺”至今已1300余年,其重要载体——泰安酢坊现存古窖池两处、古井一处,始建于唐代,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食品文化遗产”。

“沱牌曲酒传统酿制技艺”历经古通泉县(现射洪县)自然发酵之“滥觞”“酯”酒、西汉之醴坛,南北朝之醪糟酒,唐时以寒绿闻名的“春酒”,宋元之大小酒、蒸馏白酒,明代之谢酒,民国李氏泰安酢坊曲酒发展而来。

民国35年(1946年),前清举人马天衢为其命名为“沱牌曲酒”。其传统工艺大致可分为筑窖、制曲、酿造、储存四大环节,全过程均属于手工技艺。该技艺依靠川中特有地理、人文环境,全凭酿酒技师的“看、闻、摸、捏、尝”掌握和判断产品品质,通过言传身教、口耳相授,方延续至今。

2006年,“沱牌”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作为传统手工技艺,“沱牌曲酒传统酿制技艺”因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酿酒技术和酒文化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家山上女儿碑

舞龙舞狮高跷杂耍,锣鼓震天,鞭炮轰鸣……每年十月十八、十九,射洪县青岗镇通家山都要举行盛大庙会,纪念孝敬老人、为保护乡邻而牺牲的陈满姑。

《通家山上女儿碑》记录的陈满姑孝义烈迹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教育子孙后代孝老敬老、为保护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生命,是一本鲜活的好教材。

纵观我国古代崇尚孝,历史记载有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女子又有几人?所以《通家山上女儿碑》的主人公备受人们崇敬,因此影响面广,遍及周边市县,年深日久,至今已有230年历史,熏陶感染了约十代人。

近年来,射洪县大力保护传承通家山上女儿碑,青岗镇利用节假日,将学生带至通家山上女儿碑前进行孝老敬老教育,讲述陈满姑孝敬老人、保护乡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受到群众敬佩的事迹。

从清代嘉庆辛酉年开始,当地民众便将每年正月十八(陈满姑殉节日)至十九日作为庙会,朝拜贞烈祠陈满姑。周边市县的民众也前来朝拜,人数达数万人,延续至今已历近三百年。

会期中,组织纸扎推灵官开道,数十面彩旗迎风招展,18台高矮亭子人撑肩抬,象征满姑18岁殉难。在庙会期间,私塾停课、工农停工,一派祥和景象、和融气氛,给人潜移默化的精神文化润泽,哺育了一代文明之风。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狮子

“新打灶台四四方,煮鱼煮肉煮蛋汤;年年月月平安福,发财富贵创新高”“左手开门生贵子 右手开门做高官”!正月初一至十五,射洪县明星镇场镇住户总是会迎来一头头憨态可掬的“小狮子”的祝福。

狮灯(大盔)、狮身、狮尾、笑头、一品当朝、蚊帚、打击乐、灯笼,这些制作道具组成了舞狮者的精美的“行头”。狮舞有专门的耍法程式,阵分为“文阵”和“武阵”。高跷狮舞在玩耍时,通过城镇耍过待狮子,从街头到街尾,沿街给单位和住户拜年。给住家户拜年时要按流传下来的程式进行:狮子进屋卧伏,笑头向主人致礼,表示祝贺,离开时要说“四言八句”的吉利话,以示来年五谷丰盛、六畜兴旺、人寿年丰。

据了解,明星高跷狮舞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据称有一彭氏民意艺人身怀高跷表演绝技,由于他家境贫寒,靠流浪乞讨为生,后来结识了一个名叫贺龙裴的当地人。贺龙裴忠诚老实,对彭氏老人十分尊敬,关怀有嘉,感动了彭氏老人。他便将高跷狮舞表演和骨科接逗术传授给贺龙裴。后来贺龙裴又将高跷狮舞传授给明星镇郑会松等人,一直流传至今。高跷狮舞表演形式时而雄壮勇猛,时而俏丽活泼,笑头舞诙谐风趣,令人作乐,是民间最为盛行的舞蹈。

明星高跷狮舞于2006年9月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莲宵舞蹈

打莲萧,这一种民俗舞蹈深受市民喜爱。舞时可由数人、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参加,从头打到脚,从前打到后,形成舞、打、跳、跃的连续动作,敲击肩、背、脚、头、臂、腰、腿,变换快慢节奏,发出清脆的响声,充盈着飞舞之美。

莲宵是广泛流传于涪江流域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已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宵又称莲萧、金钱棍、连厢,产生于唐朝末年。射洪县涪江以东大榆、洋溪等地,人们为了庆丰收,表演者头戴竹丝编制,用有色纸花扎成的小盘帽。男舞者上穿长衫,下穿彩裤,长衫一角提起,插在腰间扎的彩带上,脚穿扎有红泡头的布草鞋;女舞者头捆红花一朵,彩衣、彩裤,腰系小围裙,脚穿彩鞋,男女舞者右手捏一根花棒——莲宵棒,用斑竹制作,棒长150厘米,有六个孔,每孔中穿有三个铜钱,棒缠有色纸花,在表演时动作缓慢抒情,唱词通俗谐趣。

莲宵棒对打是一种激烈而热闹的场面,通过对打,可以改变方位、变换队形,也可以舞蹈造型,同时可用莲宵摆字或者摆各种图案。

正式参加游街的莲宵队是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才举行活动。各队相互竞赛,既突出了节日的喜庆,也使莲宵舞这种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和得到传承,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全县各文艺团队的交流,推动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旱船

射洪旱船主要流行于广兴镇、柳树镇、太和镇、洋溪镇等沿涪江流域一带。

用竹、纸、布扎成船的样式,在陆地上演绎当时水路拉纤逆水行船的各种场面,逢年过节以供自娱自乐。

射洪耍旱船主要由扮演(男)一人耍一只或几只旱船,其耍旱船扮演角色人为女的,逗的人走在最前面,说词和唱词内容各异,以花鼓调为主。旱船表演者脚一小碎步和垫步为主,走十字步,船随步法一前一后,一左一右,耍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逆水套路,起伏波动、生动活泼,吸引人们。

在表演时配有吹、打击乐器,使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旱船在表演时,一般是一个艄翁引多只船前进,也有的是双翁划一只船前进,还有的是多船没有艄翁而由一只船在前边领头前进。在前进中,要耍出各种平时训练好的套路,以吸引人们。乘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他角色的。扮演者有男有女,有姑娘、媳妇化妆后直接饰演姑娘、媳妇的,也有男扮女装的。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堤铁水花火龙

青堤铁水花火龙是遂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射洪县青堤乡的一大民间特技,在舞动的过程中,用生铁、稀有金属通过特殊的工艺制成上千度高温的铁水溶液,打向空中形成缤纷的钢花。火龙在钢花中飞舞,动人心魄。

铁水花火龙是射洪县青堤乡一大民间特技,每年春节火龙才能出现。在夜晚来临时,耍龙的所有人先净身,拜庙点睛,然后下山游龙。火流星开道,牌方灯跟进,火龙口吐火焰,通体有草鞋板、油蚱蜢作照明,后有唢呐、锣鼓等垫后,令人为之惊叹。游龙过程中,遇见药铺都要三叩头进屋上香,然后躬身退出,以表示对医者的谢意和敬意。而到一般的人家便是龙头进屋,龙头出屋。

铁水火花龙表演高潮在两盘铁水煮熟时,火龙一到来,舞龙者只身穿着火把裤,足穿草鞋,舞着火龙呼啸而来,火龙在钢花中飞舞,配以豪放、激情的打击乐,舞龙者以过人的胆略、清新流畅的舞龙技术,时而粗犷豪放在上千度的五颜六色的钢花中劲舞,彰显出青堤铁水花火龙惊、险、奇美的气吞山河之气魄。

铁水花火龙这种特殊的耍龙技艺中,耍火龙、制铁水和音乐的配合,三者缺一不可,必须通过众多的参与者齐心协力、团结协作,才能将这一特殊的铁水花火龙表达到极致。■全媒体记者 黄焱

新闻推荐

四川省将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按亩收费改为计量收费,改革面积382.2万亩本报讯5月26日,四川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场会在绵阳市游仙区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2017年全省计划在成都、自贡、攀枝花等19个市(州)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改革...

射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射洪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