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父子档 分享“大小”梅花奖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王超和儿子传承川剧艺术实现梦想
一个家
王超一家两代
一个梦
在王超看来,作为一个川剧家庭,传承故乡的传统艺术就是使命。去年,他最终圆梦“梅花奖”。
2012年春节,央视做新春走基层采访,记者问王超“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位川剧小生脱口而出,“拿梅花奖!”一年多后,王超凭借《装盒盘宫》《逼侄赴科》《越王回国》这三折戏,终于梦想成真。能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对于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王超而言,这是小时候不敢想象的事儿。
从1987年开始学川剧,王超的生活轨迹就从未与它分开,最终到他的儿子,也一起投入了这项事业。在王超看来,作为一个川剧家庭,传承故乡的传统艺术就是使命。
王超:
“半路出家”的川剧插班生
今年44岁的王超出生在遂宁射洪县农村,尽管周围没什么艺术氛围,他却从酷爱川剧的父亲那里,遗传到了一副高亢圆润的嗓子,“我爸爸平时务农,闲下来就爱唱两嗓子,我8岁时就跟着他哼。”17岁那年,四川省川剧学校到射洪招生,面容清俊的王超令考官眼前一亮,学校破格录取了这名“大龄”考生插班进入一个7年制班级。
毕业后的王超在1992年进入成都市川剧院(现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本来憧憬有一番作为,却遭遇了现实的残酷。剧院整整一年没有演戏,王超每月只能挣34.6元,吃了上顿没下顿,只好常去姐姐家蹭饭。很多同行南下深圳闯荡,王超也接到了那边一家演艺公司的邀请。犹豫徘徊后,王超却决定接受院里排演《刘氏四娘》的任务,“还是不甘心吧,川剧是我们的传统艺术,虽然一时受到冲击,但不会永远沉沦。”后来,他拜师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
妻子:
梅花奖背后有她的功劳
王超读书的那所学校,如今叫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他现在的妻子虞佳,也是从那里毕业的。
“2002~2003年他演《望娘滩》《白蛇传》,舞台就设在学校里,我们坐在下面看他演,不停地鼓掌。”那时虞佳看到的王超,已经熬过了入行最初的低迷期,开始稳扎稳打磨练技艺。2003年毕业后,虞佳进入攀枝花川剧团。两年后,成都市川剧院传来公招演员的消息,虞佳最终回到了成都。
此时,王超迎来了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在和梅花奖得主陈巧茹、孙普协合作的《欲海狂潮》中,他塑造的白三郎让业界惊呼“川剧出了一匹黑马”。几年间,《红梅记》《黎明十二桥》《岁岁重阳》等大戏纷至沓来,王超全部担纲男主角。直至2013年5月,王超终于向梦想中的“梅花奖”发起冲击。
“我们都爱川剧,比较有共同语言。”王超说,拿到梅花奖,跟包括妻子在内的很多同行的帮助和提携分不开。
儿子:
川剧后继有人的“小梅花”
在王超“冲梅”的那场演出里,有一位13岁的男孩串场折子戏《放裴》,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颇具风范,让现场戏迷大呼“川剧后继有人啦!”也难怪,这位男孩正是王超的儿子王裕仁。他小小年纪已经是“小梅花奖”的获得者,4岁时就能登台表演川剧的绝技变脸。
而下一个继续这条道路的,还可能是王超的小女儿。虞佳告诉记者,尽管孩子才两岁,但现在最喜欢看戏曲频道,而且只要一看到戏曲中的花脸,就会兴奋地拉着爸爸看。
如今,作为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和梅花奖获得者,王超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这副担子,不仅是自己如何做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更关乎川剧的传承和它在整个中国戏曲界的地位。在王超看来,子承父业就是一种传承,这是他们的使命。同时,他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这支队伍,把源远流长的川剧魅力传播得更远更广。
成都商报记者 江浪莎
新闻推荐
晚报讯为有效提高宜宾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交通管理方面工作水平,强化事故防控能力,2016年7月27日至28日,由宜宾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教导员余晓辉带队,县“道安办”专职人员、部分乡镇“交管办”副主...
射洪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射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