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亩田如何能收万元钱?

四川日报 2013-09-11 15:29 大字

记者在射洪县调查发现,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发展有机绿色农业潜力大

人多地少,是四川省丘陵地区农村一大特征。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多为农民增收开辟路子?

射洪县在稻田里下功夫,黄澄澄的稻穗下,活蹦乱跳的鱼、蟹、泥鳅,把一亩田收入一万来元的想法变成了现实。

水稻减产不减收水产丰收补回来

9月上旬,虽然连日阴雨,可射洪县太乙镇拦沟田村支部书记税国友却一点不急。

“今年栽迟了。因为农田整治改造拖了时间,田里的谷子6月底才栽,9月下旬才能收,肯定减产。”税国友反倒有几分高兴。“田里的泥鳅长到这么长,悬起的心放下来了。”他手比一个“八”字。

记者看到稻桩下泥水里确有不少泥鳅在窜动。

税国友操心的田并不是自己的,而是驼柏树村的。他们的亿农稻渔果专业合作社今年到驼柏树村流转了300亩水田,投入七八十万元搞稻鱼果粮经复生态水产试验项目。“我胆子大,当地村民没搞过,怕风险。陈古镇那边去年搞成功,一亩田收千斤粮、万元钱。”

稻田养鱼不新鲜。“现在的稻田养鱼,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粮食有机,鱼也是有机的,这东西值钱哦,去年陈古那边的有机米卖到12元/斤,今年我们的米肯定能卖这个价,加上一亩能收200多斤泥鳅,一亩收一万来元应该没问题。”税国友说。

与亿农合作社一起来到驼柏树村的还有威迈农业,其负责人李谓也是第一年从事稻田生态养殖,也流转了300亩稻田。田里除养红田鱼外,每亩还放养了500只大闸蟹苗。“稻、鱼、蟹共生。”

李谓的田块与别的不一样,田中间有个几十平方米的水凼,一些沟渠与水凼相连,田坎边上还围起了防逃网,防止螃蟹逃跑。李谓说,这种生态模式是非常理想的,稻渔生态系统使种稻不用农药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鱼、蟹清除稻田中的杂草、害虫,有利生产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现在,田里放养的裸斑鱼已长到0.5公斤重;放养的蟹苗已长到2两重且成活率达到70%以上。他给记者算了算,今年1亩能收有机稻300至400公斤、鱼150公斤、蟹50公斤,产值能超过1.5万元。他们还将在田坎上种植晚熟李。

一水两用一地多收丘区农民增收有新路

驼柏树村支部书记周世勇已坐不住了。“今年我村实施了农田综合整理,搞了稻渔共生项目。好多群众开始不相信,现在都要求加入。”

周世勇介绍,村里正在筹划成立合作社,从今年底作准备,明年全村实施稻渔生态项目。“社员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模式,500斤黄谷保底,年底利润分成。”

人多地少,是四川省丘陵地区农村一大特征。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多为农民增收开辟路子?

射洪县以陈古镇鹤弛稻田种养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采取“合作社+农户”方式,实施优质水稻、红田鱼、晚熟李子、大豆等综合种养,吸纳农户451户,在该镇店子村和石坝河村发展实验基地1000亩,初步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今年该县又在驼柏树村搞示范,辽宁省河蟹研究所与省水产研究所成了这里的技术后盾。明年该县准备将规模化稻田综合种养扩大到3万亩。

据省水产局人士介绍,四川省稻田养鱼起步较早,在上世纪90年代,曾是全国的一面旗帜。但当时的稻田养殖多是鲤鱼、鲫鱼等,产量和市场价值不高。其实,稻田综合种养潜力很大,亩产名、优水产品可达50-100公斤,水稻每亩可增产10%左右,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其次是生态效益显著,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发展有机绿色农业。

四川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600万亩,其中宜渔稻田1000万亩。截至2012年,四川省已发展稻田养鱼面积480万亩,产量25.37万吨,占水产品总量118.9万吨的21.34%。

现在农村搞稻田综合种养更有优势,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射洪、蓬溪、隆昌、盐亭等地进行了“稻虾兼并作”、“藕鳅共生”、“稻渔鸭”、“稻渔藕”、“稻渔果”等多种种养模式探索。“稻田综合种养,关键是种什么?养什么?应种优质稻和养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种。比如养泥鳅,现在市场价格高达每公斤五六十元。大闸蟹经济价值更高。”不过,这位人士承认,稻田养殖大闸蟹在四川省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四川省的水产技术力量正在进行攻关。

□本报记者 邹渠

新闻推荐

成绵乐客运专线彭山境内主体工程完工

本报讯(温选鹏记者颜婧)12月17日,记者从眉山市相关部门获悉,成绵乐客运专线彭山境内主体工程全部结束,同步推进的附属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有望在月底全面完工,铁路上跨人行天桥等工程已全部进入尾...

射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射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