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善举 积蓄火热正能量
——2012年社会新闻版年终盘点(上)
卷首语
感动,是岁末年终一段温暖的话题,也是新春伊始一股蓬勃的力量。
作别2012年之际,我们重温这一年社会新闻版记录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定格一个个平凡朴素的身影。清渣工黄仁金因为对工作的热爱,在恶劣环境下依然保持“最美笑容”;稚气的房侠君因为帮助身残流浪者过马路,成了网友心中的“最美警察”;相伴走过六十载的癌症夫妻魏凡、叶世云,用爱与坚守战胜病魔……这些“小人物”,用一点一滴的善举,沁润着我们的心灵,用一言一行的感动,传递着火热的正能量。
此番岁末盘点,我们将目光聚焦“感动”二字,再次走近曾经打动我们的这些平凡人,关注他们的现状,感受他们的变化,倾听他们的心声。因为,正是有了这些“平民英雄”、“身边好人”,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正能量乃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守望相助
誓用真爱抗病魔
[主角]
“钻石婚”癌症夫妻魏凡、叶世云
□本报记者 刘淼淼 文/图
【事件闪回】
今年1月5日,本报曾在11版刊登 《病魔摧不垮“钻石”爱》一文,报道“钻石婚”老夫妻魏凡与叶世云用真爱和乐观心态对抗病魔的感人故事。
魏凡和叶世云祖籍辽宁,满族人,早年均参加过革命,1957年响应“支援大西南”号召来到四川工作。上世纪70年代,魏凡曾因肝硬化病危,2008年又被查出患有结肠癌,手术后病情才稍微稳定。2004年,叶世云也不幸患上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重症肌无力,病情严重时行走和吃饭都很困难。几经辗转治疗,叶世云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2007年,魏凡陪妻子一起住进了位于成都龙泉驿区的成都再军爱心护理院疗养,并承担起照顾老伴的责任。
去年12月25日,老两口的三个孩子为父母举办了一场“钻石”婚礼,庆祝他们携手走过60年。
【岁末追踪】
12月19日,记者再次走进成都再军爱心护理院。魏凡一见到记者就热情地握手,将记者迎进屋,老伴叶世云也笑呵呵地剥橙子给客人。虽然一年不见,老两口基本没什么变化,气色很好。
魏凡夫妇的主治医生饶德说,叶世云比魏凡的身体状况差一些,患有重症肌无力、冠心病、高血压等10多种病,今年7月曾出现过一次呼吸困难,不过经过针灸、按摩等治疗已经好多了。魏凡除了有点支气管炎,其他方面都比较健康。“他们心态很好,生活也很充实。尤其是魏大爷,喜欢写诗、跳舞,兴趣爱好广泛。”
魏凡不停地给记者展示他写的日记和各种白话诗,“我写的东西经常在院里的黑板报上登出来。”他还收集了关于他和老伴的各类新闻报道,并把记者写的报道完整地抄在了笔记本上。
面对记者的镜头,魏凡会很自然地搂住妻子,“来,把手给我握着,这样亲热一点。”“过去她是我们家的大功臣,我父母是她送终的,三个孩子也是她培养大的,我现在要回报她。”魏凡笑着说,老了就是要互相体谅,知足常乐。患了癌症现在还能活得这么好,我们已经很幸运了。
恪尽职守
清渣工人想入党
[主角]
成都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环卫工黄仁金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
【事件闪回】
今年4月19日,本报以 《垃圾场里 “最爱笑的人”》为题,报道了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优秀环卫工人、成都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填埋作业场地清渣工黄仁金的工作和生活。
“怕脏怕累怕苦怕丢人,就干不了环卫这一行!人的职业有千种万种,不分高低贵贱,我内心无愧。”黄仁金工作的地方,夏季垃圾作业面温度高达56℃,冬季则严寒多雾。每天清晨8点,黄仁金就开始在处置场里忙碌,一直要忙到下午4点才离开,勤勤恳恳一干就是8年。“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下决心干好。”在这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环境中,他依然微笑服务,被全场职工和垃圾运输车驾驶员评价为“最爱笑的人”。
【岁末追踪】
“给记者同志报告一个好消息,上个月我们涨工资了,现在我一个月有2000多元,生活比以前过得好了。”12月20日,当记者再次见到黄仁金时,他依然一脸笑意:“收入增加了,干活就想更勤快点,要对得起环卫工作。”
“当了全省优秀环卫工人,他做事更勤快了。”旁边有工友赞叹。黄仁金笑了。填埋场的工作,枯燥、劳累,环境又差,黄仁金却一直都坚持着,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持着他?在黄仁金看来:“我学历不高、也没有太熟练的技能,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很不容易了,我很珍惜这份工作。”
随着城里垃圾分类的推行,现在的垃圾填埋量比以前有所下降,该焚烧的焚烧,该再生利用的再生利用,黄仁金和同事们的工作量减轻了些。黄仁金说,这是城里人素质提高后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我们从心里感谢。最后,黄仁金偷偷告诉记者,他也关注着各种政策,想着党的十八大上提的收入翻番的目标,他打心眼里激动:“希望越来越多的关乎民生的好政策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黄仁金正在准备写入党申请书。“希望很快我就能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助人为乐
[主角]
遂宁市射洪县森林警察大队实习交警房侠君
“最美警察”有个梦
□本报记者 陈俊
【事件闪回】
今年8月15日 ,本报曾在11版刊登 《斑马线上为尊严开路》一文,报道了“90后”实习交警房侠君,引导司机让道、送残疾乞讨者过马路,被网友赞为“最美警察”的故事。
房侠君本是四川警察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今年暑假,他来到遂宁市射洪县交警大队实习。8月2日下午2点左右,房侠君正在遂宁市太和大道与新阳街交界处执勤,突然看到一个乞讨者在红绿灯岔口处久久徘徊。这个路口绿灯只有30秒,乞讨者身患残疾,只靠左臂和右腿支撑爬行。房侠君当即上前表示愿意背其过马路,但乞讨者表示想靠自己,房侠君便引导司机让道。
整个过程恰巧被路过的市民记录下来,并将照片放到网络论坛上,立即引发了网友们热议,随即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感动”队伍,并纷纷跟帖,对交警关怀弱者,司机主动让行的友爱行为表达敬意。
【岁末追踪】
12月19日上午,接到举报有人非法砍树,射洪县森林警察大队的5个小伙子立即驱车赶往现场,爬上山头核实被砍树木的数量和种类。房侠君就在其中。在射洪县交警大队实习一个月后,房侠君因为表现优秀,被调往森林警察大队继续实习。
做交警时,房侠君要风吹日晒。现在则是进村上山和农民打交道。岗位发生了变化,但他并不觉得困难:“我就是从农村出来的,和农民交流不成问题,还能提高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和四个月前记者第一次和房侠君通话的感觉一样,他语言仍然坦率朴实。因帮助乞讨者过马路而走红网络,房侠君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交警队开了表彰会,射洪县公安局授予他“‘警民亲\’活动表现突出”奖状。一时间,他变成了当地的名人。“一些陌生人认出我,就主动与我打招呼。”能结交更多朋友,这是房侠君“红”了之后最高兴的事。
明年1月,房侠君将结束实习返校。而这位“90后”心中的警察梦更加坚定:“警服在身,以后遇到类似事情,我还会这么做,相信会更加勇敢,更有底气。”
植根群众
救死扶伤无止境
[主角]
天全县中医院医生陈怀炯
□本报记者 石小宏
【事件闪回】
今年8月17日,本报以 《植根群众的大先生》为题,对身为名医却质朴周到服务基层群众的陈怀炯医生进行了报道。
在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里,陈怀炯是唯一来自基层的,也是每天坐诊看病人最多的。凡是他看过的病人,无不为他的医技和医德竖起大拇指,在天全县人们都尊称他为“大先生”。
出身中医世家的陈怀炯,从14岁开始学习中医,这一干就是60多年。在天全县中医院里,陈怀炯的门诊室人总是最多的,每天他都要看100多位病人,已为几十万人次的病人诊过病。作为骨科医生,几乎所有的病人他都要仔细检查病情。有些病人伤口溃烂了,散发出恶臭,他也照样亲自动手进行诊治。
陈怀炯看病不仅认真仔细,费用还很低。他名下的挂号费只需要1元钱,开出的药也大多是院内制剂,也只需要几十元钱。“到我这里看病的大多是农民,能为他们省一点是一点。”陈怀炯常常这样说。
【岁末追踪】
12月21日早上6点,天气非常寒冷,陈怀炯穿着厚厚的棉衣,与以前的习惯一样,从家里出来沿着那条走了几十年的路,来到天全县中医医院,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我身体还好,想为患者多做些事。”陈怀炯说,从医几十年了,最知道患者们想的是什么,大家大老远地赶来找你看病,就是因为信任。
现在,陈怀炯不仅每天坚持治疗100多名专程前来的患者,还要培养新的医生。中医要发展,首先要传承,他一方面利用看病后的时间,对几十年来自己治疗的病例和心得进行整理,总结经验为下一代留点东西。另一方面,在治疗患者的同时,手把手教授学生。
虽是中医出身,但陈怀炯坚持学习中医和西医的骨科最新技术的论文等,寻找中西医结合的最好疗法。他每天都坚持读古书和练习书法。他说,中医需要对历史和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研读古文会有帮助,而练习书法可修身养性,可谓一举两得。说起什么时间会退休,陈怀炯说:“除非有一天自己爬不起来了。”
“身份”嬗变
铆足干劲为群众
[主角]
仁寿县观寺乡南化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朱付祥
□古笑言 本报记者 陈松
【事件闪回】
今年11月28日,本报以《“老上访”成了副书记》为题,报道了眉山市仁寿县观寺乡南化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朱付祥的故事。
1996年前,因场镇卫生、集市收费等问题,朱付祥多次组织村民上访。但从2007年起,朱付祥的上访次数少了。从这年开始,眉山市主动公布市、区(县)、乡镇各级领导的手机号,朱付祥遇事有了沟通的渠道,也就此彻底结束了上访之路。
2008年底,南化社区副主任职位空缺,在乡干部的鼓励下,朱付祥参与竞选。最终,社区群众和干部把朱付祥推上了新岗位。到了新岗位,朱付祥对党和政府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光如此,干部们在为民服务上“扑下身子抓落实”的情形,也给朱付祥留下深刻印象。
2010年,朱付祥入党,后来他又全票当选社区党支部副书记,成了当地有名的人民调解员。4年多来,南化社区的各类矛盾得到有效化解,没有再发生一起上访案件。
【岁末追踪】
朱付祥最近的大事,便是学习并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11月8日当天,朱付祥收看了十八大开幕实况,但文化程度仅小学的他,只记住了一些农民收入、农村建设上的几句话。随后,他参加了镇党委组织的党课学习,县上的宣讲团又到镇上,使他对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将十八大精神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朱付祥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服务”。前两周凌晨,社区一对夫妻打架闹离婚,天太冷,朱付祥本想第二天一早再去调解,但想到“责任”二字,他翻身披上衣服就走。观寺乡党委副书记易芹思看到了朱付祥的变化。“我看老朱最近的工作,是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学活了。”
听到妇女小额贷款的好政策,朱付祥主动联系社区里几个有创业想法的妇女,给她们讲政策,跑手续。12月,南化社区2组魏小凤的文具店开业了,全靠朱付祥帮她申请的8万元贷款。“该干的干好,该学的学通,该帮的还得帮。”朱付祥说。
新闻推荐
□王勇文/图有人称他是“耳朵司令”,也有人直接喊他汪老头或是汪大爷。他今年70岁,为人掏耳朵已有47年时间,至今每天还要去绵阳人民公园,为喝茶休闲的市民提供掏耳朵服务。手艺从父亲手上学来汪大爷...
射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射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