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产量求质量 种粮大户打造“2.0”模式 □本报记者 袁敏
“不能只埋头种地,更要抬头看路。”返乡创业两年,紧盯市场需求变化,刘春红在流转的近千亩土地上,通过扩大规模、提升品质等方式,不断尝试打造种粮“2.0”模式。
种植机械化 环节里“抠成本”
2015年7月,在外多年的刘春红返乡创业。流转本村及相邻村子650余亩土地后,刘春红打算种水稻、小麦、油菜、黄豆等传统粮油作物。
虽不被村民们看好,但刘春红信心满满,“要赚钱,必须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每个环节都得精准地控制成本。”
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帮扶下,刘春红拥有了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犁地拖拉机等数套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借助设备,刘春红实现了从犁地到播种,再到收割的全程机械化作业。因为是种粮大户,刘春红还跳开采购的中间环节,拿到远低于市场价的粮种、薄膜和肥料等生产物资。
结果大大超出刘春红的预期。2016年,第一季作物迎来收获季:小麦产出10吨,水稻产出100吨,再加上黄豆和油菜,创业第一年,刘春红获得了近40万元的收益,与投入基本持平,“原计划三年持平,五年实现盈利,结果第一年就开了好头。”
品质高端化 向绿色种植要效益
“能不能提供高品质的大米?”年后,通过驻村干部牵线搭桥,刘春红接到了遂宁一家机构的大单。但客户限定了门槛:种植全程必须“绿色”作业。而在去年,为保证产量,刘春红按照传统种植模式,洒农药、施化肥一样都不少。
这份大单接不接?刘春红算了笔账,相较传统种植模式,全程不使用农药和化肥,水稻亩产将减少200公斤左右,但销售单价至少会翻一番,“高品质有机种植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黄泥乡周边三十公里均无大型工业企业,为有机稻种植营造了难得的环境。刘春红随即流转土地150亩,开启了种植模式新试验。“刘春红的示范效应,或许会带来全乡种植模式的升级。”黄泥乡副乡长柏枢说。
刘春红打算,今后在扩大“绿色”种植规模的同时,还将打造属于自己的区域性优质农产品品牌,“争取先在遂宁做出名气,再进入一二线城市打响品牌。”
点评
张羽(遂宁市农业局总农艺师)
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中,往往存在农产品同质化、附加值低等问题。而刘春红通过种植机械化、提升产品质量等方式,实现了规模与效益双丰收。目前,遂宁共有730户左右和刘春红一样的种植大户。他们有效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益,让“谁来种地”有了答案。下一步,遂宁还将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
新闻推荐
拓新破难 倾心护航一方平安——蓬溪县公安局2016年工作纪实
蓬溪公安民警正在进行训练“人民公安为人民,让人民满意,是我们公安工作奋斗的目标。”年月日,在蓬溪县公安局召开“打犯罪、强防控、压发案、保平安”专项行动赃款赃物返还暨“向人民报告”新闻通气...
蓬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