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作伴好还乡
□欧阳俊宗(旌阳)
节日放歌亦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旌城过东山,便下中江向蓬溪。——题记
二〇一七年一月二十九日,农历正月初二。
天,蓝蓝的;云,淡淡的;风,轻轻的;阳光,暖暖的。沿着迂回曲折的乡村水泥路,一路颠簸,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回到别了20余年的故乡——明月镇马山沟。
马山沟,浅丘中一条峡长峡长的小山沟,是我儿时的乐园。沟顶上那座高高的砖瓦房,便是我们的老屋。
老屋背靠巍巍的大坡山,面前是自上而下的梯田,分畦列亩。青石基脚,砖木结构,青青小瓦房。四个套间连着一间宽大的堂屋,红门蓝窗,宽敞明亮,厨房后边是猪牛圈。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在马山沟上上下下,算是修得最好的房子。
眼前的老屋,是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健康成长的摇篮,在我们举家移居德阳城后,卖给了同族的唐二哥。老屋现在的主人也已迁居蓬溪县城,房屋己好多年没人居住了,一年四季风吹雨打,长久失修,已破烂不堪,但仍是那样熟悉和亲切。
我带着老公、女儿和侄儿们,围着老屋从前院转到屋后,从后屋转到院前,仔细寻找当年的痕迹。屋前的竹林,屋后那棵高大的橘子树,在微风中颔首,热情地招呼着我们,欢迎我们回来。
已七十过半的老爸老妈,精神焕发,步履矫健,仿佛年轻了三十岁。在儿孙的前呼后拥下,围着老屋团团转,讲述着当年创业的艰辛和那些风光之事。每一块墙砖都浸透了辛勤的汗水,每一根檩椽都是勤劳的见证,每一片瓦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回想当年,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背风沙一背雨,历经千辛万苦。喜看今朝,苦尽甘来,儿孙满堂,其乐融融,老人家双眼笑成了豌豆角。
堂兄和嫂子闻声出门,热情相迎,搬板凳搬茶桌,安放在院坝中,招呼我们坐坐。提壶泡茶,摆出瓜籽花生,剥橘子款待远到而来的“客人”。我们品茶畅聊,看着眼前这熟悉的一草一木,一院一落,听着这熟悉的乡音,久违的乡情,此刻慢慢舒展开来,儿时的记忆逐渐清晰。一向寂寥的小院,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歇息片刻,我邀上老公、女儿和侄儿们一起去后山坡,寻找儿时的踪迹。沿着屋后的小路,爬上一段长长的斜坡,便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包产到户后,生产队把这里分给了我们临近的几户村民,用作菜园地。靠左边长满蒿草的那块地是我们家的,自我们搬出马山沟后,就没人种植了。其它几块栽种着青菜和油菜,青青的,绿油油的。地块边缘的那条伸向山脚的路,是通往明月场的大道,马山沟人赶集的交通要道。自从乡村公路通到马山沟后,渐渐地没人走了,如今长满了荒草。
抬头望着眼前这不足50米高的大坡山主峰,不再是当年的秃顶山,茂密的柏树遍布山间。这曾是我们儿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在林中放牛、割草、捡柴,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那里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今天,我要带老公爬上去,找回童年的那些事儿。我们扒开茅草,避开刺藤,抓住小树枝,顺坡攀爬,努力寻找记忆中的小路。当年只需五分钟登顶,今天足足用了半小时,累得气喘吁吁,细汗涔涔。山顶上那块平地长满了芭茅,几乎遮天蔽日。地上积满了枯枝败叶,厚厚的,踩上去软绵绵的。
站在山顶,暖阳普照。树青山草黄,鸟鸣林更幽。儿时的小伙伴迎春、小波、小菊儿、勇娃子、二娃子,你们在哪儿呢?牛羊也不见了踪影。昔日的茅草坡成了大路,今日的大路成了茅草林,上山的那条崎岖的小路也寻不到踪迹。
透过叶缝远眺,阡陌纵横,远山含翠,雾霭苍茫,隐没天际。玉带般的山村公路横穿马山沟,缠绕山腰,伸向远方。沿着这条崎岖蜿蜒的山村公路,勤劳勇敢的马山沟人走出了山沟,在异地他乡,努力践行自己的梦想。
沐浴着阳光,俯瞰马山沟,只见山林不见沟。我双手架在嘴上,大声呼喊:“马山沟——,我回来啦——,你看见了吗——,耶——”。
山风呼呼,山草沙沙,树叶摇曳,撩动我的长发,随风飘舞。临风伫立,倍感神清气爽。心里那乐呀美呀,哈哈,不用摆了。我们攀石摆pose(姿势),依树拍照,和山草自拍,与山川合影,把家乡的美纷纷装进相机,珍藏心底。
是的,家乡的美不能带走,但记忆可以带走!
□欧阳俊宗(旌阳)
节日放歌亦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旌城过东山,便下中江向蓬溪。——题记
二〇一七年一月二十九日,农历正月初二。
天,蓝蓝的;云,淡淡的;风,轻轻的;阳光,暖暖的。沿着迂回曲折的乡村水泥路,一路颠簸,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回到别了20余年的故乡——明月镇马山沟。
马山沟,浅丘中一条峡长峡长的小山沟,是我儿时的乐园。沟顶上那座高高的砖瓦房,便是我们的老屋。
老屋背靠巍巍的大坡山,面前是自上而下的梯田,分畦列亩。青石基脚,砖木结构,青青小瓦房。四个套间连着一间宽大的堂屋,红门蓝窗,宽敞明亮,厨房后边是猪牛圈。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在马山沟上上下下,算是修得最好的房子。
眼前的老屋,是我们兄弟姊妹五个健康成长的摇篮,在我们举家移居德阳城后,卖给了同族的唐二哥。老屋现在的主人也已迁居蓬溪县城,房屋己好多年没人居住了,一年四季风吹雨打,长久失修,已破烂不堪,但仍是那样熟悉和亲切。
我带着老公、女儿和侄儿们,围着老屋从前院转到屋后,从后屋转到院前,仔细寻找当年的痕迹。屋前的竹林,屋后那棵高大的橘子树,在微风中颔首,热情地招呼着我们,欢迎我们回来。
已七十过半的老爸老妈,精神焕发,步履矫健,仿佛年轻了三十岁。在儿孙的前呼后拥下,围着老屋团团转,讲述着当年创业的艰辛和那些风光之事。每一块墙砖都浸透了辛勤的汗水,每一根檩椽都是勤劳的见证,每一片瓦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回想当年,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背风沙一背雨,历经千辛万苦。喜看今朝,苦尽甘来,儿孙满堂,其乐融融,老人家双眼笑成了豌豆角。
堂兄和嫂子闻声出门,热情相迎,搬板凳搬茶桌,安放在院坝中,招呼我们坐坐。提壶泡茶,摆出瓜籽花生,剥橘子款待远到而来的“客人”。我们品茶畅聊,看着眼前这熟悉的一草一木,一院一落,听着这熟悉的乡音,久违的乡情,此刻慢慢舒展开来,儿时的记忆逐渐清晰。一向寂寥的小院,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歇息片刻,我邀上老公、女儿和侄儿们一起去后山坡,寻找儿时的踪迹。沿着屋后的小路,爬上一段长长的斜坡,便是一片开阔的平地。包产到户后,生产队把这里分给了我们临近的几户村民,用作菜园地。靠左边长满蒿草的那块地是我们家的,自我们搬出马山沟后,就没人种植了。其它几块栽种着青菜和油菜,青青的,绿油油的。地块边缘的那条伸向山脚的路,是通往明月场的大道,马山沟人赶集的交通要道。自从乡村公路通到马山沟后,渐渐地没人走了,如今长满了荒草。
抬头望着眼前这不足50米高的大坡山主峰,不再是当年的秃顶山,茂密的柏树遍布山间。这曾是我们儿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在林中放牛、割草、捡柴,和小伙伴们玩耍嬉戏,那里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今天,我要带老公爬上去,找回童年的那些事儿。我们扒开茅草,避开刺藤,抓住小树枝,顺坡攀爬,努力寻找记忆中的小路。当年只需五分钟登顶,今天足足用了半小时,累得气喘吁吁,细汗涔涔。山顶上那块平地长满了芭茅,几乎遮天蔽日。地上积满了枯枝败叶,厚厚的,踩上去软绵绵的。
站在山顶,暖阳普照。树青山草黄,鸟鸣林更幽。儿时的小伙伴迎春、小波、小菊儿、勇娃子、二娃子,你们在哪儿呢?牛羊也不见了踪影。昔日的茅草坡成了大路,今日的大路成了茅草林,上山的那条崎岖的小路也寻不到踪迹。
透过叶缝远眺,阡陌纵横,远山含翠,雾霭苍茫,隐没天际。玉带般的山村公路横穿马山沟,缠绕山腰,伸向远方。沿着这条崎岖蜿蜒的山村公路,勤劳勇敢的马山沟人走出了山沟,在异地他乡,努力践行自己的梦想。
沐浴着阳光,俯瞰马山沟,只见山林不见沟。我双手架在嘴上,大声呼喊:“马山沟——,我回来啦——,你看见了吗——,耶——”。
山风呼呼,山草沙沙,树叶摇曳,撩动我的长发,随风飘舞。临风伫立,倍感神清气爽。心里那乐呀美呀,哈哈,不用摆了。我们攀石摆pose(姿势),依树拍照,和山草自拍,与山川合影,把家乡的美纷纷装进相机,珍藏心底。
是的,家乡的美不能带走,但记忆可以带走!
新闻推荐
近日,蓬溪县文井镇梅垭村村民马某某找到文井法庭,请求法官帮其讨回受伤的赔偿款。原来,马某某受陈某某的雇佣在文井镇一处自建房工地做杂工,被楼上掉下的小斗车砸中,致右肩关节脱位伴大结节撕...
蓬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