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一家故里行———曾来德、曾珍、李琼珍书画展 今日亮相武侯祠美术馆
最近,位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西区的武侯祠美术馆可谓好展不断,4月3日上午,由成都市文化局主办,成都博物馆协会、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承办的“艺术一家故里行———曾来德、曾珍、李琼珍书画展”在武侯祠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将为公众呈现“书坛奇才”曾来德先生及其妻女的书法与绘画作品50幅。这是继“百年陈子庄作品展”之后,在武侯祠美术馆推出的又一项“重量级”文化惠民精品书画展。据悉,展览将持续到4月10日,开放时间为上午10:00—12:00,下午13:00—17:00。
大家之作 乡情之展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的曾来德先生,是当代川籍书画家中的佼佼者,更被誉为“书坛奇才”。上世纪80年代初,曾来德师从著名书画家胡公石先生,同时大胆探索、融贯中西,选择了一条“返古出新”的道路,形成了充满“偶发主义”与“情境主义”的个人书法风格,也让他近年来的山水画作品表现出一种独具个人魅力的图像新意。著名艺术家王镛先生曾说:“创造意识强烈,是曾来德书法的又一优势。基于此,他写下了‘塑我毁我\’的座右铭,力图使每幅作品求新。如果缺乏超越自我的勇气,恐怕也不敢做出这一艰难的选择。”正是这种“毁我塑我”的精神,曾来德走出了一条尊重传统文化艺术,却不为其所羁绊的艺术创作道路,树立了一种追求“大美”、符号化的鲜明个人风格。
作为从四川蓬溪县走出的一位艺术大家,曾来德先生始终不忘自己对故乡的挚爱:“予生长蓬溪山水之间,少年学书习画,每从故土丘壑烟云之间,汲取艺术之灵感……予作书,好写张船山诗句;作画,好写蓬溪风光。”家乡的山水与文脉,在给予曾来德艺术灵感的同时,也成为其创作的重要题材。本次展出的作品,既有蜀诗,也有蜀景,让观众从中一寻蜀中山水人文风光。
东方之韵 水墨之诗
自1988年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起,曾来德先后在国内及海外多个城市举办个展,引发广泛关注,并一度产生艺术评论界对“曾来德书法文化现象”的讨论。2005年起,曾来德更与周展、侯长青、董淼诸位音乐家合作,携个人书法艺术展览及“墨乐”专场先后走进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议会宫以及芬兰、挪威、瑞典、韩国等,进行书法与音乐在现场的共时表演,探讨音乐与书法在节律上的一致性,实现中国书法与多种传统乐器的精彩对话与完美融合,将书法演绎出“现场视觉艺术”,展览充分彰显了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现代价值,也让四川当代书画艺术走向国际观众的视野。正因为一系列延展的实践,在曾来德的作品中,能看到一种流动的诗意,一种诗学的节律感和一种行进中的笔触。参观此次展览的观众,在进入武侯祠美术馆大门的那一刻,就会陷入这种独特的水墨诗情中,在潜移默化中被轻轻触动。
艺术之家 传承之展
曾来德先生的家庭,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之家。曾夫人李琼珍女士,于退休后开始学习山水画,其作“间含秀色,自散幽芳”。曾家独女曾珍,自幼喜书画,童年得画坛宿老周韶华前辈之教导,十岁即举办个人作品展于中国美术馆,之后一直致力于书画创作,并先后修业于国家画院姜宝林花鸟画工作室、沈鹏书法创研班,并出版有《曾珍画集》《一叶知音》。曾珍的画作,“大气而不乏精致,风格独具,殊值赏味。”从这个和谐的艺术之家里,大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勃勃生机。
此次展览,曾来德特别携本人及妻女近来创作之代表作品,呈现于家乡父老,让展览在艺术之外又多了一份亲切感与传承之意。而有志于书画的观众,在品鉴欣赏的同时,或许能收获更多学习书学画学及传统文化之志趣。
据悉,4月26日,《神骏踏春又归来———徐悲鸿在四川》绘画精品展也将在成都武侯祠美术馆揭开面纱。本次展览获得徐悲鸿遗孀廖静文女士授权,将展出34件徐悲鸿的重要代表作。(任宏伟)
新闻推荐
蓬安百牛渡江盛况。(请作者同本报联系,以奉稿酬)西充昱恒基地桑葚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汪仁洪摄“五一”只有三天假,长线游时间太短。为此,前几天,华西城市读本专门派出记者,到西充、高坪、武...
蓬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