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道德生态“批量”催生好人
3月13日一早,蓬溪县荷叶乡茶园村的苟跃万提起背篼,拿上火钳,就出门捡垃圾了。83岁的苟大爷,16年如一日,照顾1名百岁老人,感动全国,2011年入选“中国好人”。闲不下来的他,在老人去世后,仍为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近年来,蓬溪县通过营造向善氛围、构建向善机制,催生好人好事不断。献血英雄郭青建、北京“7·21”暴雨中英勇救人的9名蓬溪农民工英雄群体,“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李崇高,都为蓬溪的道德生态建设,写下了生动的注解。
□冉茂君 本报记者 张岚
营造向善氛围
“大喇叭”喊响正能量
随着1月31日蓬溪县第三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的举行,蓬溪人惊喜地发现,身边的好人越来越多:从幼儿园开始,9年坚持为身患疾病的同学充当“拐杖”的初中生;12年自购工具、自带干粮,修好总长30公里山路的老翁;十多年如一日照顾瞎眼叔娘的普通妇女……
一个个“草根”的动人故事,上报纸,进电视,传递源源不断的正能量。“看到身边原来有这么多普通人物的感人故事,让我坚信‘世上还是好人多\’。”蓬溪下河街居民袁俏玲说,自己全程观看了电视直播的道德模范评选,“独臂”教师何运通的事迹让人落泪。“身边的感动”一度成为蓬溪县的流行语,按照“选身边人、学身边事”,蓬溪第三届道德模范评选出“敬业奉献”、“助人为乐”、“孝老爱亲”、“见义勇为”、“诚实守信”、“爱心捐助”等各类模范共10名。过半的道德模范都是通过群众来信、来电、社会团体推荐而选出的普通市民。“我们要喊响大喇叭,把蓬溪好人好事喊进千家万户,喊进老百姓的心里。”蓬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军说,坚持举办道德模范评选,就是希望用“身边的感动”激发人们的实际行动。
构建向善机制
让好人得到“好报”
2012年8月,蓬溪城南中学教师张文川获得了5000元的见义勇为奖。那是对去年3月,张文川勇救3名落水儿童的褒奖。“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做好事不留名\’,刚开始对于这个奖还是有些困惑。”张文川说,自己会游泳,学生落水,自己救助,完全出于本能反应,完全没有想过“回报”。
蓬溪县政法委对给予张文川这个奖项也有他们的想法:对见义勇为者施以“回报”,对营造“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氛围,引导大家愿意做好事,敢于做好事是有益的。
子女行善,父母受益,在蓬溪也有一段佳话。去年8月,北京“7·21”暴雨救人农民工何贵蓉的母亲身患疾病,蓬溪县委、县政府及时联系医院,安排治疗,防止了病情恶化。
民间也以自发的形式对“蓬溪好人”及其家庭表达谢意。献血英雄郭青建的妻子介绍,虽然家里“顶梁柱”走了,但家里过得比预想的好多了,农忙、杂事,左邻右舍都会搭搭手。家住农村的苟跃万老人,每月都会收到民营企业家提供的300元生活补贴。
汇聚向善活力
让爱温暖更多人
3月10日,周日,赤城敬老院里,付华侨的6岁女儿和她的几个小伙伴正在给院里的老人跳舞、逗乐。“每一次来,都让我更坚定了把家庭义工社做下去的信念。”
希望让女儿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懂得尊重和体谅,从而树立完善的人格,这是付华侨成立家庭义工社的初衷。他的想法和几个朋友一拍即合,今年初,以家庭为单位,以QQ群为联系手段的家庭义工社成立了起来。节假日,家庭义工社成员带上孩子,到敬老院,到留守儿童家里,给老人和孩子们送去温暖。
无独有偶。在成龙社区,有一支由党(团)员、大学生、低龄老人组成的65人社区志愿者队伍,活跃在社区群众需要帮助的地方。
而在老区蓬溪,微博这样的新兴网络平台,也正在聚集更多的向善活力。
去年7月,蓬溪县纪委的工作人员刘尉,到宁夏看望自己资助的孩子前,在微博上发起了为当地孩子募集书本、玩具的倡议,引来200多个博友的接力支持,募集到的爱心物资和捐款总价值接近5000元。
初次试水成功后,刘尉又发起了“资助寒门学子进大学”和“给宁夏姚岔小学33个孩子一个温暖冬天”的活动,两次都取得了成功。
“道德建设,仅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尤其是激发社团组织的力量,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蓬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陈安礼说,文明办正在研究进一步加强爱心团体建设。
新闻推荐
□冉茂君本报记者张岚在蓬溪农村总人口中,常住人口仅为29.7%。在这不到三成的数据里面,16岁以下的占到34.3%,60岁以上的占到51.2%,农房闲置率达68.3%,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如何解决空心村的问题?近年来...
蓬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